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月掩天王+月全食"双星奇观上演 月亮遮蔽天王星

2014年10月09日 13:36 来源:新华日报 参与互动(0)

红月亮升过南京阅江楼上空。 本报记者 万程鹏摄

  昨晚,今年能观测到的唯一一次月全食天象奇观现身天宇,聚焦了无数“追月”族的目光。

  “红月亮”的来龙去脉

  《说文》里记载“日蚀则朔,月蚀则望”,也就是说,月食必定发生在满月的晚上。这是什么原因呢?

  “月食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指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所遮闭,在地球上的人们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块。此时的太阳、地球、月球恰好在同一条直线上”。中科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介绍说,公元前2283年,美索不达米亚的月食记录是世界最早的,其次是中国公元前1136年的月食记录。

  以地球而言,当月食发生的时候,太阳和月球的方向会相差180 度,所以月食必定发生在“望”(即农历十五日前后)。

  那么月全食时,月亮为何会呈现迷人的红色?“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各种颜色的光线混合成的。当太阳光经过地球上的大气层被折射到地球背后影子里去的时候,其中的黄、绿、蓝、靛、紫等短光波都散射掉了。而红色的光线波长比较长,受到散射的影响不大,可以通过大气层穿透出去。此时的月亮,就‘变身’为红色啦!”省天文学会秘书长李旻解释说。 下转3版

  上接1版 “上一次适宜中国观测的月全食发生在2011年12月10日,而下一次则是2015年4月4日。”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科普部主任张旸说,这次月全食,是自今年4月15日开始的“连环四月食”的第二环,余下的两环将于2015年4月4日和2015年9月28日出现。“连环四月食”是指连续四次发生、每次相隔六个满月的月全食。天文资料显示,上一次“连环四月食”发生在2003年至2004年,而下一次将会在2032年至2033年出现。

  你看你看“月亮的红脸”

  “快看,满月变成月牙儿出来啦!还是微微浅红的脸盘!”昨天傍晚17时50分,在南京紫金山上,一群小伙伴忽然欢呼起来。他们是南京巡星会的成员,专门带了六七台天文望远镜上山来“追月”。

  月食分为月全食、月偏食、半影月食等类型,此次虽然是月全食,但是我国除东北部分地区可见全食外,其余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带食月出”的范围内。“根据预报,本次月全食初亏为北京时间17时14分,但是在南京,今天月出时间为17时35分,此时月球已有一部分进入地球影子,再加上天际线建筑物等遮挡,我们看到‘带食而出’的月亮就稍晚”。南京巡星会负责人“木习习”告诉记者。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食”。同一时刻,在苏州,被誉为“超级天文发烧友”的陈韬,为直播这次月全食也忙得不亦乐乎。在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担任课外辅导员的陈韬,拥有一颗由国际小行星中心授予永久编号的“星海实验星”,这是他和学生们一起发现的。

  “今晚,夜空上演百年难遇的‘月掩天王+月全食’双星奇观,我们的观测过程,通过名城苏州网、CUTV苏州台向广大网友全程直播”。陈韬告诉记者,月掩星是一种天文现象,指一个天体在另一个天体与观测者之间产生的遮蔽现象。月掩天王星在17时09分左右开始上演,我国的佳木斯是较好观测地点,本来他们准备去那里观测的,只是事先得知该地天气不好没能成行。“有点小遗憾。不过苏州天气给力,月全食观测很成功呢。”

  在南京树人国际学校,学校天文社的孩子们在戴峰老师的带领下,把先进的天文望远镜搬到了7楼的天台上,一边观测一边展开热烈讨论。“我们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恨不得钻到望远镜里去,与月亮来个亲密的大拥抱!”天文社班长高逸飞说,在观测过程中,戴老师一直在耐心地给他们讲解月全食的原理:看,这是食既,也就是月面完全进入地球本影的时候;看,这是生光,也就是月面开始移出地球本影的时间……大家都被神奇的宇宙吸引了。

  仰望星空要从娃娃抓起

  20时35分,随着红色月亮再次恢复皎洁,此次月全食画上句号。这样的天象奇观为何如此牵动人心?

  “一个民族需要有仰望星空的人”。省天文学会秘书长李旻介绍说,天文学是人类认识宇宙的科学,是综合科学的集大成者,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源泉之一。它不仅应用于时间设定、大地测量、发射卫星等领域,还有助于研究人类的起源和未来的发展,甚至教会人怎样科学思考、分析问题,培养良好严谨的学习方式。

  李旻说,比如月食现象就一直推动着人类认识的发展。古代中国与非洲民间认为月食是“天狗吞月”,对月食心怀恐惧,认为必须敲锣打鼓才能赶走天狗。在汉朝时,张衡就已经发现了月食的部分原理,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从月食时看到的地球影子是圆的,而推断地球是球形的。公元前3世纪的古希腊天文学家阿利斯塔克通过月食,测定太阳-地球—月球系统的相对大小。2世纪,托勒密利用古代月食记录来研究月球运动,这种方法一直延用到今天。在火箭和人造地球卫星出现之前,科学家一直通过观测月食来探索地球的大气结构。

  “天文科普要从娃娃抓起,希望今后有愈来愈多的学校,能够组织孩子们参与诸如月全食观测这样的活动,为国家培养更多仰望星空的人。”李旻说。

  本报记者 吴红梅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