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人大教授张鸣:“要教学生像野狗,会自己生存”

2014年10月09日 15:45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张鸣家的客厅里挂着一幅友人为他写的字,其中的“不解平”暗合了张鸣的名字,“不平则鸣”。作为“文革”后首批大学生,张鸣亲身经历了中国恢复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但人如其名,当了多年教授的他,依然“野性难驯”,口无遮拦,屡屡直斥当前大学教育弊端。

  不久前,《跟着张鸣上大学》一书出版。这本书里,张鸣不再一味诟病大学的各种问题,而是苦口婆心地教学生们基于如此现实,怎样读书、怎样分辨老师水平,怎样不虚度大学时光……他甚至告诉学生,“遇到烂课要点名,就带本书,他讲他的,你看你的。”

  谈大学

  “如今的大学基本上就是个衙门,

  老师是里头的棋子”

  北京晚报:从任教到现在,你当老师已经有三十多年了,如何评价这些年观察到的大学各方面的情况变化?

  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上应该说比我刚当老师那阵像样了,以前改革开放那会儿,在我们看来西方学术研究简直就是天人一样,差距特别大,现在觉得差距没那么大了。但这主要还是从形式上来说的,学西方学得比较好,接轨的可能性大一点,内容上确实是突破有限。

  再一个,学生的外语大幅进步,那时候简直是不行,跟现在根本没法比。但总体上学生的综合素质没有质的飞跃,比较起来老板可能还更爱用十几二十年前的毕业生,不一定爱用现在的。那时的毕业生比较自制,责任心比较强,而且办事能力也不算弱,我觉得新的学生还没有这个超越。

  北京晚报:你曾经说,现在的大学不是你理想中的样子,主要欠缺在什么地方?

  张鸣:我理想中的大学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大学,比如西南联大,就一个草棚子,条件那么差,但培养出了那么多人。关键就是学术自由。那会儿的大学里,不懂外语的,比如钱穆,只要中国历史讲得好,也很受欢迎。没有行政化的官僚干扰,学校的事情还是教授说了算,学生也有很大的权利。那时候他们师生关系很好,我看西南联大学生给他们老师编了一个小册子,每个老师给一个漫画式的书写,有褒有贬,老师看了挺高兴的,那种感觉我们现在找不到。如今的大学基本上就是个衙门,按照官僚机构的模式来办,老师是里头的棋子,所有命运都掌握在学官手里。要评职称、做课题……必须按道道画,不画是不行的,这种情况下学术自由基本就没有。

  北京晚报:但若没有“道道”,如何评价老师的水平呢?

  张鸣:我一直认为大学的主产品是学生,其次才是科研成果,评价老师主要看他带出来的学生。说实话有些导师“放羊”,学生很烂,硕博答辩封闭进行,大家嘻嘻哈哈就把事办了,这样的培养是有问题的。

  2003年人大政治学系曾经探索过导师组培养模式,学生进来后,老中青几位老师共同负责一些学生,经常开会,对学生进行问答、考试。就想有个“学术共同体”,你烂不要紧,只要同组的人里还有不烂的、敢说话的人就好办,防止“护犊子”。学生状况马上就好多了,走过场的情况少了,作业质量也有提升。但不读书的学生就很难受,导师也有点无地自容,结果导师组被学院实际上取消,无疾而终。目前这个体制下,改革还是很难。

  批注

  “环境就是这个环境,制度就是这个制度,老师也就是这样的老师,我们抱怨也罢,咒骂也罢,一时半会儿,都改变不了……我们只要选择了在这里,就得好好读上四年或者更久。让这个阶段给自己加油,而不是泄气,更不是放纵。没有条件,要争取条件,没有书,要争取有书,不能等,也没有时间等。”

  谈教育

  “不用怕所谓的现实吓到孩子”

  北京晚报:看了这本书我有个感觉,大学越来越不好读了。学生会、考研、师生关系……各个环节你都指出了一些弊病。刚上大学的孩子读了之后,可能心里会觉得什么东西被打碎了。

  张鸣:我不回避大学里的种种问题,反正最次就是这样。要是运气好点儿,碰到认真负责的老师,有好的图书馆,那不更开心吗?一定要把可能遇到的问题告诉孩子,我特别烦老给孩子一些幻觉,肥皂泡总有破灭的一天,那时候他更痛苦。不用怕所谓的现实吓到孩子,早晚都得适应,才会积极地改变,越晚适应他的心智发育越不好。其实小时候来自家长和学校的压力,比如看重分数、给老师送礼……对孩子的伤害比让他看到真实的社会更严重。

  北京晚报:学生主要应该从大学里学到什么?在你看来,一个大学生,不用说有多么多么优秀,至少出来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张鸣:我引用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金耀基的话来说,人进到大学主要就是学四样东西。第一,学怎样做人(learn to be);第二,学怎样读书(learn to learn);第三,学怎样做事(learn to do);第四,学怎样与人相处(learn to together)。与人相处可以包含在做人里,所以实际上大学就学三件事:做人、做事和读书。总之,大学培养的是人,提高自身素质,才是大学学习的任务。

  一个大学毕业生,首先要做人还可以,起码有责任感。能读书,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再一个,会做事,实际上不管将来干哪一行,落到你头上就是一件一件的事。天底下没有这样的学校,能把世间所有行业的具体事务都教会。有的你熟悉,有的不熟悉,你要知道了解、收集、分析这些做事的步骤。

  批注

  “在大学读书,想到的应该是今后如何在社会立足。大学的学习过程,理所应当是一个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而进行的思维和能力的训练过程,一个训练学生动脑动手、能够看破世道人情的过程……一句话,要教学生像野狗,会自己生存。”

  谈读书

  “很多时候开卷没有益,不往前走,书就成了毒药”

  北京晚报:你多次提到读书,考到大学的孩子一路读上来,应该很会读书。

  张鸣:并不是。这学期第一堂课,跟大三的学生谈到读书的问题。我说其实你们到现在还不会读书,因为你从小到大只学会了考试而已。或者实际上都在看小说,就是玩,跟玩一场球、看一场电影没什么本质区别。读书还是要往前走,归根结底是要培养一个人的自学能力,会找东西、会查资料,在需要的时候,极快地掌握某种知识。

  北京晚报:你不认为开卷都有益,对读书的定义似乎比较狭窄或者说严格。

  张鸣:很多时候开卷没有益,没有收获,纯粹地打发时光。看书不是说“看了就行”,你看了就行算什么,有些大妈也看书。大学生要成为读书人,不能仅把读书视作消遣,是要做笔记、读出名堂来的。

  我以前跟郭敬明做节目,他就在我旁边坐着,他说我知道我的书不好,我是这样的,第一步让年轻人能够先爱看书。我说没有用,我们读书不是这个意思,看的书没有意义、没有养分,看了根本“进不去”,不往前走,书就成了毒药了。

  北京晚报:很多人介绍自己的爱好会说,我喜欢看电影,喜欢读书……按你的标准衡量,其实那些人未必就喜欢读书,真正的读书总归是比较累的。

  张鸣:除非你是天才,一目十行一看就懂,一般来说都是要吃点苦。人生就是这样,不吃点苦没什么意义。读书的过程中大脑要运动,看得很累,但却着迷,一定要把不懂的弄懂,就算读进去了。

  我小时候在农场没有老师教,有时候读古文一遍下来只懂一句话,也没地方查东西,再第二遍、第三遍……反复地看,就是一种“牛劲”,总归有一次能把它读懂。啃下一篇以后,慢慢就越来越好看,那种欣喜是很难以形容的。读书本身这种“搞懂”的劲头,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消遣和享受。

  读书的时候思想要开动,去分析判断归纳,不能就满足于一说哪个段落我看过,哪个知识我知道……这只是复述,不是创造。我现在每年带一个博士一个硕士,每周让他们读一本书,在我家里开读书会,一起讨论,然后一起吃顿饭,已经十几年了。我认为大学老师最重要的就是把这一点告诉学生,引导你去看书,讲完之后你有兴趣了,愿意去看这个方面,看完之后还跟我讨论,逐渐培养成熟缜密的思维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批注

  “读书是自己的事,任何见解,只要是你独立得出的,不管它是否别人已经说过,都是有意义的——对学术界意义不大,但对你自己的创造性的养成,意义非凡……多数大学生所读之书,都应当是需要一点理解力的。一旦到了除了那些特别专业,非经专门训练不能看懂的书之外,多数书籍你都能理解之时,你的自学功夫也就养成了。”

  (批注摘自《跟着张鸣上大学》一书)

  主笔:魏婧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