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译者余中先:莫迪亚诺总是“向后看”(图)

2014年10月10日 09:46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莫迪亚诺在小说中不断寻找。

  莫迪亚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新京报记者采访了余中先、徐和瑾、李玉民三位翻译莫迪亚诺作品的译者,他们都谈到了莫迪亚诺作品的主题“寻找”。

  余中先:莫迪亚诺总是“向后看”

  莫迪亚诺在作品中寻找一种自我,一个迷失的自己,一种身份的认定。

  莫迪亚诺我们很熟悉,也介绍过很多,《世界文学》发表过他的作品,包括傅雷翻译奖也颁发给了他的《青春咖啡馆》的中文版译者金龙格。

  莫迪亚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名气很大,从九十年代直至现在,他一直在写。莫迪亚诺每出来一部作品,大家都比较信任,他的风格,他的文笔——有点像2008年“诺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

  读莫迪亚诺的作品,大家都能感受到那种对现状很悲观的意味和氛围,这个是有,但不完全是这样,更多地是回到过去当中,去追忆一些美好或者悲伤的事情。也就是说,他作品的特色是“向后看”,是回忆与寻找。到底在寻找什么?主要是寻找一种自我,一个迷失的自己,一种身份的认定。这在其作品《暗店街》里得到了充分展现,书中主人公寻找了半天,最终还是没有找到暗店街。

  现在,包括莫迪亚诺在内的法国作家,越来越受到国内读者的关注和喜爱,这当然是译者和出版机构的功劳。当然,法国文学本身十分精彩,侦探小说、科幻小说等作品也很有市场,但我们主要关注纯文学领域——莫迪亚诺的作品当然是这种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就像我们常说的莫言、贾平凹这一类中国作家的作品。他们肯定对中国作家产生了深刻影响,我知道有一些60后、70后作家阅读、模仿莫迪亚诺。

  □余中先(翻译家、法国文学研究者)

  新京报记者 吴亚顺

  徐和瑾:寻找,但没有结果

  莫迪亚诺的表现手法是找得到(结局)就找得到,找不到就找不到。

  我翻译完《地平线》后,感觉莫迪亚诺的书和别的小说不一样。一般来说,小说总会有一个“结果”(结局),但莫迪亚诺的小说虽然有侦探小说的风格,但却没有结局,这就使得他的小说更具真实感。他在小说中,总是寻找过去的事情和逝去的记忆,这就会不可避免地遇见物是人非的情况,那么他就没有办法再继续找到关于记忆的最终答案,所以故事没有“结果”很正常。然而有很多别的小说作者,总在小说的结尾部分给出“结果”,这就有些人为的因素在里面了,但莫迪亚诺的表现手法就真实且自然得多,找得到(结局)就找得到,找不到就找不到。

  莫迪亚诺的创作风格很简朴,可以从头到尾看完,篇幅也不长,给人的阅读感觉非常舒服。前几年获得“诺奖”的另一位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我对他的作品真是有点看不下去,但是莫迪亚诺的作品我却能一口气读完。我觉得,“诺奖”应该先给莫迪亚诺,再去考虑勒克莱齐奥。前几年,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勒克莱齐奥的《战争》我也看了,阅读到一半就进行不下去,感觉书中包含的意思太深奥晦涩了些。这两个法国作家比较起来,我不太喜欢勒克莱齐奥,因为他的作品看不下去,如何叫人喜欢?而这恐怕不是我个人的看法,很多法语教师和我的感觉都很类似。

  其实在中国市场,读者想了解莫迪亚诺的作品很方便,他的作品大部分都被翻译成了中文。他得奖后,估计作品的版权会越来越难买,如果出版社相信我,我愿意再翻译一次他的书。

  □徐和瑾(资深法语翻译家,曾译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地平线》)

  新京报记者 柏琳

  李玉民:莫迪亚诺,迷茫的人在不断寻找

  莫迪亚诺的作品恰如一支回旋曲,万变不离其宗,始终围绕着寻找的主题。

  我翻译了超过1500万字的法语文学作品,作家从17世纪一直到20世纪。在当代作家里面,我比较看重莫迪亚诺。上世纪90年代,柳鸣九先生主编“法国廿世纪文学丛书”,入选的都是法国比较有分量的作家。当时是每个作家一本,不知道为什么,莫迪亚诺有两本书由我来翻译,一本是《寻我记》,包含《夜巡》、《寻我记》、《魔圈》三部小说,一本是《一度青春》,包含《一度青春》、《往事如烟》、《凄凉别墅》三部小说。后来九九读书人购买了版权重出,我增加了一部小说《星形广场》,我当时写了一篇序言《犹太人的万花筒》。

  莫迪亚诺的作品看起来像万花筒似的,虽然题材不一样,但就是一个主题——人是一个迷茫的状态,他总在不断地寻找。恰如一支回旋曲,万变不离其宗,始终围绕着这一主题。他的二三十部小说,都是如此。

  莫迪亚诺的小说都不长,都在7-10万字之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不奇怪,因为法国“新寓言派”已经发展几十年了。在法国的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莫迪亚诺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文学作品本身都有寓意,作为“新寓言派”中的一员,莫迪亚诺作品的寓言成分更加明显。他的作品主题是寻找,有的是寻找自己,有的是寻找父亲,有的是寻找儿时的伙伴……他的一大特色是很不确定,总是处于一种疑虑、迷茫状态。

  我对诺奖颁奖词的理解:莫迪亚诺是1945年战后出生的,他的作品写的是二战时期的状态。可以想见,虽然他是战后出生,但其家庭肯定受到法国被占领的影响。所以,他把小说背景都设在二战期间,这更有代表性,但是,时间一直延伸到现在,因为他不可能局限于二战期间。

  我不知道莫迪亚诺在生活中寻找什么,但是在作品中一直不断地寻找。他将背景设置在二战中,可能是因为这更适合展开其主题。

  莫迪亚诺擅长利用故事发生的地点,忽明忽暗的光线,沉闷的色彩,时常漂浮在空气中的气味以及反复出现的几个人物身影等,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气氛。比如我最新翻译的《星形广场》,里面写的是犹太人,人物之间的各种关系你很难弄清楚,我只是从文字上翻译出来。在一定程度上,有些人物之间是一种扭曲、独特的状态。从这部著作中,这些元素都有。

  从翻译的角度说,莫迪亚诺的文字很典雅,是非常规范的法语,不耍花腔。翻译莫迪亚诺著作的要点不在于词汇,而在于他的事件、背景、人物等等,这些是中国人不大了解的。比如,有人充当法奸,是一个警察局长什么的,你很难做注释。我只能在翻译时尽量讲明白,让读者感受小说的氛围。如果细抠的话,有些人物之间的关系很难说明白——即便是当今的法国人也不一定知道。

  □李玉民(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法语文学翻译家,译有多部莫迪亚诺的著作)

  新京报记者 张弘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