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通讯:敦煌莫高窟70年治理沙害

2014年10月10日 11:1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兰州10月10日电(记者 冯志军) “我1991年刚来莫高窟工作时,每天都要在窟区扫沙子。”这是现任敦煌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的王旭东对当时莫高窟风沙肆虐的记忆。他在9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进入到窟区的风沙减少非常明显,沙害已降低到今天“力所能及”的一个水平。

  四面被沙漠包围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长期以来饱受风沙侵蚀和危害,风沙防治是自其在70年前被收归国家保护管理以来始终没有停止过的工作。经过数十年一系列风沙治理工程的实施,“风轻云淡”渐成莫高窟景区常态。

  敦煌地区气候干旱,风沙频繁,年降水量40多毫米,蒸发量高达4300多毫米,具有典型的沙漠气候特征。加之莫高窟与鸣沙山毗邻,洞窟又建造在松散的砂砾岩或砂岩山体上,千百年来稍有风吹草动,沙子便会如下雨般落进窟区。

  据史料记载,上世纪40年代敦煌石窟的底层洞窟有一半被埋在沙中,广受关注的藏经洞也是道士王圆箓在1900年清沙时偶然发现的。

  “现在游客来参观莫高窟,到窟区基本感觉不到沙尘。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来此参观的游客必须头顶‘大檐帽’入窟参观,否则头发里会钻满沙子。”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副所长汪万福亦对多年的沙害印象深刻,“莫高窟有效的防沙治沙工程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正在敦煌莫高窟举行的2014丝绸之路古遗址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汪万福在对“莫高窟风沙危害综合治理七十年”进行回顾时称,自从第一个洞窟开凿以来,风沙对莫高窟的危害或者说潜在威胁就已经存在。因此,防沙治沙、改善遗址赋存环境一直是莫高窟文物保护的主要任务之一。

  汪万福说,1944年敦煌研究院的前身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成立,标志着真正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莫高窟的风沙防治工作的开始。那个时候,很多洞窟里面都是积沙,但限于当时的条件,主要的保护工作就是清理积沙。

  直至上世纪80年代,敦煌莫高窟的积沙危害仍然特别严重,窟区每年要清理的沙子就达3000立方到4000立方米。2008年,致力于“根治”莫高窟安全隐患的敦煌莫高窟风沙防护工程开始实施,风沙治理的效益才日益明显。

  汪万福表示,综合防护体系的建立,使进入窟区的积沙减少了85%以上,有效降低了风沙尘对莫高窟珍贵文物的危害程度,达到了莫高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环境质量的要求。

  尽管如今在莫高窟窟区已鲜见“天天扫沙子”的景象,不过在王旭东看来,“目前只是实验性的工程,还不敢说已经完全解决了莫高窟沙害的问题”。他表示,莫高窟风沙危害是否已经解决还需要继续观察、观测和评估,以检验工程措施的效益到底如何。

  王旭东还透露,风沙治理工程虽然把粗的沙子挡住了,但细的粉尘还是阻挡不了。下一步将研究入进入到莫高窟洞窟内的粉尘将会对壁画产生什么影响,从而对壁画制定更好地保护措施。(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