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朱偰58年前奔走呼吁保下南京城墙 学者吁为其立像

2014年10月10日 13:36 来源:现代快报 参与互动(0)

如今的中华门城堡 现代快报记者 顾炜 摄

燕子矶老照片

朝天宫老照片

  58年前,他奔走呼吁,保下了南京城墙,他的名字叫朱偰(xiè)。

  这两天,《南京城墙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对公众征求意见刚刚结束。在网络上,南京学者们纷纷建议给朱偰先生立像,因为如果没有先生奔走呼吁,就没有中华门城堡和石头城。朱偰的孙子朱乐川说:“真希望南京能早日竖起祖父的雕像,这才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2007年,现代快报就报道了学者们呼吁为朱先生立像。7年过去了,旧事重提,有没有可能变成现实?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目前规划部门正在对南京城市雕塑进行摸底调查,学者们的呼吁,他们会纳入考虑范围。

  见习记者 王益 现代快报记者 赵丹丹 胡玉梅

  在朱偰《金陵古迹名胜影集》中,有三张中华门各个方位的照片。据介绍,1954年中华门曾经发过一次大水。“城墙因为战争时受到破坏,排水系统没有来得及修缮,所以多处塌方,砸死30余人。”因此,中华门城墙的西门一侧,自1954年起政府就组织拆除危险地段。“虽然是破坏,但因为经济所迫和人命问题,拆除也是不得已。”

  1956年,大规模的城墙拆除开始了,目的是拆下城砖搞城市建设。古石头城上拆下来的条石,被敲碎了当作修马路的小石子。时任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的朱偰,接到紧急报告后,立刻赶到现场,要求停止拆除。朱偰在1956年9月23日《新华日报》上撰文《南京市建设部门不应该任意拆除城墙》,呼吁保护台城、石头城、中华门及玄武湖西南两面城墙,同时向中央文化部发电报,呼吁保护明城墙。在朱偰的努力下,文化部迅速下令停止拆除城墙,中华门瓮城和石头城遗迹最终得以保存,并在同年10月18日被公布为江苏省级文保单位。

  这一善举也让朱偰戴上了一顶“右派”的帽子。1968年7月15日夜里,朱偰含冤而死,留下愤怒绝笔:“我没有罪,你们这样迫害我,将来历史会证明你们是错误的。”

  呼 吁

  学者:要不是他,中华门可能就被拆了

  “南京的历史名人雕塑中,应该有南京城墙保护者、南京文物记录第一人朱偰先生!没有先生奔走呼吁,就没有中华门城堡和石头城!”网友“@罗建围脖01”说。

  最早倡议给朱偰立像的,是南京学者薛冰。2007年,在朱偰先生诞辰百年座谈会上,薛冰提出,我们后人不应该忘记朱偰,应该为他立像,以示缅怀。“他是对南京古迹文物进行普查的第一人。1956年,要不是朱偰奔走呼吁,中华门城堡和石头城就被拆没了。我建议把朱先生的雕像立在中华门。这里游客相对较多,看到朱偰的雕像,人们就可以知道守护城墙的艰辛。”

  南京大学学者姚远说,朱偰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文化遗产。如今南京城墙全面开放,又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我们不该忘记先贤,应为朱偰立像,让公众了解历史,教育警示当代国人。对于为朱偰先生竖立雕像一事,南京明城墙研究的权威专家杨国庆也表示赞同。

  家人:竖立一座雕像,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对于学者们呼吁南京应该为朱偰立像,朱偰的儿子朱元曙表示,他不方便发表意见。

  不过,朱偰的女儿朱元智说:“我十分赞成竖立雕像,上世纪50年代时,父亲为保护明城墙仗义执言,他的意见也得到了中央的重视,阻止了拆城墙的进程,使得部分城墙被保留了下来,因此我认为纪念他是应该的。”朱元智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早在2007年朱偰诞辰100周年时,就有人提议为朱偰竖立雕像,但是并没有下文,“拖的时间够长了。”

  对于竖立雕像地点的选择,朱元智认为需要慎重考虑,“多听听大家的意见。”她个人觉得,中华门城堡、清凉门以及神策门三处是不错的选择。

  朱偰的孙子朱乐川,受到爷爷和曾祖父的影响,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浓厚的兴趣, 目前正在北京师范大学读古代汉语的博士后。他说:“真希望南京能早日竖起祖父的雕像,这才是对他最好的纪念。”雕像怎么竖?朱乐川也有了自己的想法,他觉得地点可以选择在中华门城墙上,或者在登城口附近。在雕像旁边,也可以配套雕刻《金陵古迹图考》的节选。

  回 应

  学者们的意见

  会给予考虑

  有没有可能给朱偰竖立雕像?现代快报记者咨询了南京市规划局名城雕塑处,相关人员表示,南京是有计划竖立一批雕塑,不过主要是城市雕塑。竖立名人雕像,主要是要文化部门认可决定,进行沟通后,规划部门协调选址,然后落地。

  南京的名人有很多,前不久南京市政协等部门也在向市民征集名人雕像的人选,像曹雪芹、范蠡、刘伯承等名人都被推荐。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征集的相关部门还没有和规划部门联系,进行研究落地,相关人员透露,南京正在进行首次雕塑调查,目前主城区的雕塑就达到800多件,加上郊区外围的,达到上千件,其中包括历史古迹、人物、名人、城市雕塑等,下一步还将分类,归档保护。此外,还会邀请雕塑方面的专家,对南京雕塑的总体水平做一个评价。普查工作做完后,下一步会继续研究南京需要建哪些雕塑,比如名人雕像、历史典故雕塑、非物质文化遗产雕塑等。相关人员认为,很多人建议竖立朱偰雕像,朱偰雕像可以归入名人雕像一类,但最终是否会竖立,要和文化等部门商量、研究,然后确定。

  南京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朱偰先生保护明城墙的故事,大家都很感动,现在明城墙已经全面开放,而且也进入了日常养护阶段,为朱偰先生立像,也很正常。只是,“竖雕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确实有区域可以安放,要竖立得合适,有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相关人员说。

  往 事

  朱偰是普查南京古迹第一人

  2007年,我国开始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说到文物普查,在南京,朱偰是最早对南京的文物古迹进行大摸底的。

  朱偰是一个文化、学术界的奇人。他的父亲是著名史学家朱希祖先生,朱自清、茅盾、顾颉刚、傅斯年、范文澜等都出自其门下。

  1932年,年仅25岁的朱偰,从德国柏林大学获得经济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受聘于国立中央大学,先后任该校经济学教授和系主任。到南京后,朱偰就被这儿的一切深深吸引了。当时,恰逢国民政府“首都计划”轰轰烈烈地实施,南京大量的文物古迹遭到破坏。“那时蒋介石提出拆除明城墙,将墙砖用来建中央军校。”薛冰说,这个决定遭到了文化界的强烈反对,徐悲鸿等文化名人连续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进行批评,迫使蒋收回成命,但其他的很多文物古迹就没这么幸运了。

  出于对历史的责任感,更为了督促政府保护文物,朱偰对南京周边的史迹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范围东至丹阳、西至当涂、南到湖熟、北及浦镇……那些日子里,朱偰总是早出晚归,背着照相器材和沉重的测量仪器进行实地探访。

  如今,《金陵古迹图考》、《金陵古迹名胜影集》,图文并茂、一图一考,是关于南京这块土地历史文化遗存最为翔实的记录。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