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建言非遗整体性保护:不能让老街老宅成为生活遗址

2014年10月10日 23:0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济南10月10日电 (杨晓卫 陈倩倩)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有效途径,促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核心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论坛10日在山东济南举办。与会非遗保护专家建言,突出当地民众的主体地位,注重保护民族精神家园是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核心。

  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魁立开门见山,“在当今时代人们对物质过于强调,而对精神需求关注不够。”刘魁立说,在传统节日中,我们感到非常温暖,并且能够充分地感觉到民族意识和向心力,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和功能,非遗保护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好,这才是它根本的目的。

  作为遭遇地震后重建的典范,四川省文化厅副厅长泽波介绍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情况时表示:“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整体性保护使羌族的精神家园得以有效保护,也让羌族城区面貌建设焕然一新。”

  在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小璞看来,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整体性保护强调的是人与文化与环境的关系。她认为,“新型城镇化所建设的绝不仅仅是人们生存的空间,它更是人们的文化生态空间。”文化生态保护区承担着把当地以非遗为核心的历史积淀整体保护和延续下去的使命,文化生态保护区应该延续民族文化血脉,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成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

  自2007年中国文化部设立第一个闽南生态文化保护区以来,中国至今已经有包括客家文化、海洋渔文化、徽州文化等18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谈及文化生态保护区,中国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李雄当日表示,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把非遗保护从单一项目保护推进到整体性保护的重要手段和举措,是中国非遗保护工作的一项创举。

  李雄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见人、见物、见生活,这是基本要求,决不能让老街、老宅成为生活的遗址,要让居民自发地有效地参与到传统文化中来,相关部门不能自导自演。”

  以“非遗:我们的生活方式”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当日在济南开幕,本届非博会引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展区,广博深邃的徽州文化、开放多元的客家文化、神秘古朴的大理文化、粗犷深厚的陕北文化等逐一亮相,吸引了众多观众目光。(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