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1932年李四光参与绘制《栖霞山地质图》被发现

2014年10月15日 11:03 来源:金陵晚报 参与互动(0)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这是毛泽东主席的诗。庐山的仙人洞,早已闻名遐迩。而最近栖霞山风景名胜区的工作人员在整理栖霞山史料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份1932年李四光、朱森等人调查绘制的《栖霞山地质图》。地质图显示,栖霞山当时也有一个“仙人洞”。专家指出,李四光等人绘制的《栖霞山地质图》,也是栖霞山较早的地质调查图,对研究栖霞山地质地貌具有重要意义。

  四位著名学者参与测绘

  这份中英文标注的彩绘《栖霞山地质图》,长71厘米,宽54厘米,等高线距离5米,比例尺为1:5000。《栖霞山地质图》问世已经82年了。看得出来,此图曾经被重新裱装过,除了一些折痕外,十分清晰。

  难能可贵的是《栖霞山地质图》是由四位著名地质学家共同完成。地形测绘人是刘祖彝、喻德渊,地质调查人为李四光、朱森,民国二十一年由“国立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制。记者查阅了4位测绘人、调查人的信息。

  刘祖彝(1900——1985),湖南宁乡人,著名地质学家。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27年至1933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

  喻德渊(1904—1971),江西萍乡人,区域地质学家、岩石学家、地质教育家。1923年考入北京大学理科预科,1925年转入地质系本科,1928年进入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

  朱森(1902—1942),湖南郴县人,海外地质学家。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1928年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助理员。

  李四光(1889—1971),世界著名科学家、地质学家,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奠基人之一。

  李四光发现栖霞山矿产资源

  专家告诉记者,与普通游客游览栖霞山不同的是,李四光等人是在对宁镇山脉进行地质调查时来到栖霞山的。也就是说,这次栖霞山地质调查,是宁镇山脉地质调查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据民国十三年(1924)出版的刘季辰、赵汝钧合著的《江苏地质志》记载,栖霞山的地质调查,始于清同治年间。1868年冬,德国人李希霍芬就曾在南京、镇江一带,考察宁镇山脉地质,并采集了化石标本。

  1932年的栖霞山地质调查,李四光等人不仅测制了1∶5000地形地质图,而且发现了栖霞山有优质铁锰矿产资源。细细察看这份地质图会发现,里面透露出许多历史信息。在《栖霞山地质图》中,可以看到栖霞山的西北部,有一座“栖霞车站”。“栖霞车站”旁还有一条通往“栖霞村”的道路,这也是该站唯一的出路。

  “栖霞村”也就是“栖霞新村”,成立于1928年3月,是江宁县实行村制时,由栖霞乡村师范学校与当地乡村合作成立的,是当年赫赫有名的“模范新村”。这条道路在栖霞乡村师范学校黄质夫先生倡导下,由乡师师生义务从车站一直修到栖霞街的。民国时期,乘火车到栖霞山游玩的人,都必须经过此路。

  画出当年栖霞山的采石场

  图上清楚地标注了栖霞山的最高峰三茅宫,等高线为275米,左边为虎山,右边是龙山,中间则为千佛岭。虎山由落星台、老虎头、平山头、大山头、虎爪等山冈构成。龙山的南面,则标注了天鹅凼、景致岗。

  专家告诉记者,舍宅为寺的南朝高士明征君,死后就葬于景致岗。在天鹅凼和景致岗,各画有一条“采石场”线条,这是历史上栖霞山开采石磨的地方。栖霞山的石磨,在清末民初是有名的,陈作霖的《上元江宁乡土志》,就有明确记载。

  《栖霞山地质图》图例中,用不同颜色标注出了栖霞山不同地质年代,有“冲积层”、“第四纪”、“白垩纪”、“侏罗纪”、“二叠纪”等,同时用不同的线段符号,标出了“断层线”和倾角小于25°以下的“逆掩断层”。另外,还有“走向及倾斜”、“动物化石”和“植物化石”的符号标识。

  何时能找到图上的“仙人洞”

  《栖霞山地质图》还将栖霞山主要景点一一标出,从图上可以准确定位到明镜湖、栖霞寺、千佛岭、禹王碑等著名景点。对于不懂地质的游客来说,这份地质图是可以作为栖霞山导游图来使用。据地质图显示,1932年时,栖霞山有三条山路,一条是中峰涧旁的山路,沿千佛崖、乾隆行宫而上;一条是桃花涧旁的山路,路过桃花扇亭,抵天开岩而上;第三条是栖霞寺后千佛岭的山路。三条山路在中峰的尽头汇集,然后通向最高峰。这三条山路,是当年也是今天游览栖霞山的主要通道。

  而这次发现栖霞山“仙人洞”地点,则位于最高峰凤翔峰的东部,大团山和大士井之间,等高线为75米,倾斜为45度,属于现代沉积的冲积层。栖霞山风景名胜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等到杂草枯萎时,他们会按照地图寻找那个“仙人洞”,如果能够找到,将为栖霞山再添一景。 记者 于峰 通讯员 张智峰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