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清代时广州书院数量居首?越秀古城区形成书院群

2014年10月17日 10:33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地方志说

  纵观全国,各大城市都有以“北京路”命名的街道,且基本位于城市中心繁华地带。在众多“北京路”中,广州北京路以其商业最繁华、历史最悠久驰名中外。北京路号称广州商业的第一名片,全国三大商业步行街之一,“千年商都”的标志性符号。早在唐朝,北京路已为通衢,清代更是名店林立,商铺绵延。改革开放后,北京路商业更加繁荣,专门设立了全天候的商业步行街,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中外名店进驻,成为知名品牌必争之地。北京路不仅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商业梦想,更记录着岭南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发展的历史进程。广州建城之初就有北京路,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根据史料和专家考证,北京路周边聚集了千年御苑、千年船台、千年古道、千年水闸、千年古寺等5个千年以上、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古迹,成为中外游客游览广州必到之地。近年,北京路规划为国际商贸旅游区,着力打造成为新的商旅互动发展平台。北京路是条“官”路,南接天字码头,北连广府权力中心。北京路四度易名,不管是双门底路、永清路、永汉路、汉民路,还是现在的北京路,每次更名都与政治运动紧密相关,均反映为政当局的价值诉求。短短的一条北京路,缩影广州城千年发展史。因此,读懂北京路,方能找到打开这座城市的密码,才能深入了解这座城市的灵魂。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刘新峰

  漫步在北京路步行街的宋朝、明朝的青石路,总有种历史的厚重,现实繁华的景象让人有身处《清明上河图》的错觉。

  北京路自古以来是广州城一条集聚人气的街道。公元前204年南越王赵佗建国,其皇城就在进北京路北段财厅前一带。从明清时期开始,北京路就逐渐发展成为全市最繁华的商贸中心,在民国后,北京路更是汇集了城中几大百货和著名食肆。

  千年沧海桑田,北京路早已物是人非,唯一不变的只有繁华——层叠的古道上盖上了商业步行街,传统的骑楼早已变成密集的商业广场,旧时的商铺改建为高楼大厦,北京路不仅是一条路,更是辐射华南的文化旅游消费“名片”。

  走在“千年商都”的商贸脉搏,历史的厚重和纵深,经济的活跃跳动,传统和现代的交织,一幕幕让人流连忘返。重走北京路,一路贯古今,道不尽的故事,生动活泼的历史文化画卷跃然纸上。

  初建广州城就有北京路

  北京路北起广卫路财厅,南至沿江中路的天字码头,全长1500多米。现在的北京路早已开发成步行街,到处是现代的商贸街区,每逢周末更是人头攒动,繁华是这里不变的主题。

  与玻璃相隔,沿着十一层、层层叠叠的古道(始于唐代至民国年间)走上一段,才能勉强触碰到历史的斑驳。千年古道再一次证明,北京路和广州一样古老,广州城的历史,仿佛都可以浓缩在这条马路之中。

  公元前214年,秦南海郡尉任嚣在现在的北京路附近建任嚣城,也称为番禺城,是广州建城的开始。公元前204年,南越王赵佗建国,其皇城就在进北京路北段财厅前一带。三国时,胶州刺史步骘把交州治所迁至番禺(古广州名),扩大赵佗城,世称步骘城。

  秦汉时广州被称为番禺城,是因为城内有番山和禺山两座山冈,而北京路坐落于两山之间。今天北京路还有禺山路,不远处还有禺山市场——建于1920年,是广州最早的肉菜市场。可惜现已被拆除多时,难觅踪影。

  走在北京路,总能感到市中心的脉搏。作为城建之始所在,北京路古往今来被附上官方的色彩,官办机构遍布周边。这条政治地图上的官道,不知有多少王侯将相、达官显贵在这里粉墨登场。有一说法,官员们从官署出来,都是沿着北京路走到南门或珠江边,场景好不威风。

  近百年来数易其名

  北京路原名“双门底”,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据记载,宋灭南汉后,把广州城南城墙拆掉,南城向南拓展,直至江边,“双阙”楼成了城内屹立的高楼。宋淳四年(1244年),把“双阙”大规模改建,建成后楼长十丈四尺、深四丈四尺、高三丈二尺,上为楼,下为两个并列的大门,故俗称为“双门”,广州人一直把北京路中段称“双门底”。

  清代时,今北京路由数段组成,路名由北至南依次为布政司前街、承宣直街、双门底、雄镇直街、永清街。

  “双门底”能得以流传现代,或者与另一个故事有关。据北京路老街坊介绍,传言当年清兵入广州,两位将领官阶相同,谁先谁后互不相让,于是特意把城门拆为两个,成了“双门底”,其实本名“永清门”。至于该传言的真实性,则无从考究了。

  辛亥革命后北京路易名“汉民路”,为的是纪念缔造民国的元勋、番禺人胡汉民,后来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又改名“永汉路”。为什么叫“永汉”呢?原来当时主政广东的是杨永泰,他想把自己的名字留在广州的路名上,但当时的规矩是只有已故的历史人物才可享受此殊荣。杨永泰就取巧改作“永汉路”,又将相近的万福路一段取名“泰康路”,这样就把“永泰”两字嵌入了两条路名之中。

  1936年,主粤的陈济棠与胡汉民的关系特别密切,于胡汉民1936年5月去世后,又把“永汉路”改名“汉民路”,以纪念这位国民党元老。1945年,汉民路又复名永汉路。至1966年后,这条路又改名为“北京路”,并沿用至今。

  古代书院群静待新生

  早在100多年前的清代,大小马站周边曾云集了上百家书院,规模盛极一时。流水井社区前,一块石碑介绍道:流水井、大马站、小马站社区,街巷连片都是宗族背景的书院、书室或家塾的建筑群体,这是一种特定历史时期下的书院模式——合族祠书院,从而形成罕见的书院群。

  记忆中,紧挨着北京路叫做大马站的小巷从繁华的中山五路起,沿着窄窄长长的麻石地板通向西湖路,沿途的民居窄小、局促,似乎很难想象她曾经辉煌的过去。斗转星移,现在的大小马站、流水井已无赶考的身影和朗朗书声。

  清代时广州书院数量居全国之首,仅越秀古城区内便达数百家,且分布集中。在越秀古城区(今北京路)一带形成了一个全国罕见的书院群。清康乾年间,官方积极推动官员兴办书院,先后创办越华书院、羊城书院、禺山书院和西湖书院。到了道光和同治年间,则创办有学海堂、菊坡精舍和应元书院。

  然而,历经百年沧桑,官学除番禺学宫得以保留外,这些官办书院已荡然无存。而数百家宗族祠书院,也因城市建设而消失,至今仅存大小马站的庐江书院、考亭书院等6间古书院。

  近年,书院群被定位为“广府文化书院街”,孤寂的古书院重新获得关注,等待着“重生”的日子。

  老字号60年前已有外卖

  旧时的北京路上商店林立,经营业务与现在步行街差不多,多是百货和零售,个别的商铺更是从清朝延续至今。一大批创建于明清时期的“老字号”在北京路开始辉煌的商业历史,也见证着这处商脉的变迁。在北京路步行街的各个角落,现在依旧可以看到古旧的名牌,卖药的陈李济、卖酱油的致美斋、卖钟表的李占记……

  陈李济现位于银座大楼,竖写的招牌保存良好,原本的药房经过岁月沧桑,现在已成为繁华北京路的一处普通的商场。

  冯巨淳今年82岁,上世纪50年代他从顺德到广州打工,第一处的落脚点就是北京路的一家药房。据他回忆,当时的北京路算是华南最具活力的商业中心,酒家、茶楼、茶室、小食店数也数不清,可谓“五步一楼,十步一阁”。这里不仅有寻常人家光顾的“太平沙财记”,也有广州最早的西餐厅——太平馆。

  “北京路那时还叫永汉路!”冯巨淳说,彼时他才20岁出头,看到北京路的景象大赞“应有尽有,无与伦比”。

  每逢周六休息时,冯巨淳总会和几个年轻的兄弟姐妹到处游玩,花上2元钱(当时月薪30多元)就能让大家吃饱。当时最繁华的地段要数北京路和中山四路的交汇处,云集了许多的老字号。“飘荡香气的‘致美斋’;修理名贵时钟、手表的‘李占记’;还有家喻户晓的‘艳芳照相馆’,无一例外都是门庭若市。”

  旧时北京食肆以“南如楼”与“涎香楼”为尊,但一家小店却让冯巨淳惦念至今。“店面不大,只有八九张桌子,名声十分响亮,里面卖的特制白切鸡实在太好吃,很受大众的追捧。”由于店面在师范学校旁边,所以坊间称“市师鸡”。

  还有一家叫“八珍”(现搬到北京南)的小食店,卖云吞面、牛腩粉、饺子,那时电话没普及,但“八珍”已经懂得做外卖生意。“提前去跟他们打好招呼,过一会儿小食店就会送餐来,见餐付款。”

  ■记者手记

  不一样的时代一样的文化根脉

  漫步在北京路,情感很是复杂,笼统而言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熟悉,是因为生于广州,从小就知道逛街要到北京路,买东西首选北京路;陌生,是因为随着城市的变迁,北京路的景致几乎是三年一变,现代商业的崛起,历史文化的遗落让人唏嘘。

  现在的北京路,遍地尽是高价的商业广场,款式多样的商品大楼,多元文化的消费娱乐场所,与之相比,厚重的历史文化根脉却越来越难觅踪影。如果说起北京路的著名地标,光明广场、广百新翼、天河城百货大厦往往能脱口而出,但又有多少人记得禺山市、书院街这些旧时的地名?

  能在北京路穿梭,寻觅到旧时街巷的人越来越少,而能诉说北京路故事的人更是与日俱减。一位流水井居委会的大妈告诉笔者:“大小马站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这里是旧时的书院街旁边,书生读书一般都牵着马,有马自然需要马站。”不知道若干年后,重走大小马站的人们,又有多少能知悉这段有趣的故事。

  不可否认,时代的变迁令历史的痕迹逐步淡化,就像大小马站变成两条小路,在小路的两边已经很难再现历史的踪影,火热建设的新式商业大楼正在逐步吞噬着路人的记忆,或许,提起大小马站,人们第一反应多数是——拆迁补偿的价位,而不是想起书院街的过往。

  富有岭南风情的北京路,是一条不折不扣的千年商道,从古到今都是黄金宝地的她所蕴含的经济价值无可估量。相比起经济数据的激动人心、汹涌澎湃,北京路街头巷尾所“埋藏”着的历史文化却显得有些悄无声息。冯巨淳老先生生动地打了个比方:如果说北京路的商业是显而易见的黄金,那么以北京路为中心的历史文化遗产则是有待挖掘的“矿藏”。而后者才是岭南文化根脉之所在。

  ■街坊声音

  最难忘街坊情怀

  北京路的骑楼群大部分集中在北京南路一带。现时的北京南,沿街的骑楼商铺大部分已经倒闭,部分人仍在坚守,售卖一些小商品和皮包皮箱,生意寥寥。这里有旧时的骑楼居民区,又有新建的住宅区,由于靠近高第街批发商贸一条街,北京南在拆迁与新式大楼中间,也悄然建起几座小商品批发市场。批发市场的热闹和拆迁区的冷清相比,简直是冰火两重天。

  老毛今年50多岁,在北京南经营一家小士多。上世纪50年代,他就出生在北京路,骑楼街。改革开放后,依托于周边的贸易发展,老毛也做起了小生意。“什么都做过,卖水、卖衫、卖鞋、卖布料……”因为市场的变幻,他近年又重新做起士多的营生。

  在他记忆中,以前的北京路和现在一样繁华,人们挤得北京南的骑楼街水泄不通,到处是交易的人,车声、人声响彻整条路。老毛说,现在的北京路繁华集中在步行街,从北京南开始就归于沉静;而20多年前,北京南的商业更为兴旺,几个小商品集市更是集中于此。“但是由于拆迁和改造,北京南已无往日之人气。”

  在北京南的东横街,依旧保留着广州旧城的老街市,街市彷如一条时代的鸿沟:一边是新建的大楼和批发市场,另一边则是有近百年历史的旧楼拆迁区。街市承载着老广州的历史情怀,这里有猪肉摊贩,有卖香蕉的郊区农民,甚至还有医学按摩的传统手艺人……福哥是这里土生土长的老居民,同样经营着一家小士多,他有一处100平方米的房子,正在等待拆迁。一位老婆婆特地赶来他的士多买东西,老人家原本也住在北京南,早年把房子卖掉搬迁到“河南”(指海珠区),但买东西还是喜欢回来。“其实不远,坐13路回来,坐一坐聊聊天。”临走,她不忘向福哥说声“好生意”。

  一条藏于北京路深处的,不起眼的小街道,却处处流露着街坊情怀。“我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别的地方我也不想去。”福哥说道。

  分享地名背后的故事

  您是否了解,您身边街道背后不为人们熟知的故事和历史?您是否还记得,这座城市的街巷曾经带给您记忆和感动?写下它们吧,与我们一起分享这份记忆与情怀。

  策划:姜玉龙 黄小晶 谭亦芳 郑佳欣

  统筹:郑佳欣 陈文敏

  撰文: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朱伟良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