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李敬泽:互联网致现代人失去自我对话能力

2014年10月17日 11:06 来源:新华日报 参与互动(0)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文艺理论批评家李敬泽,近日受聘为南京大学兼职教授,他在与南大师生交流时坦言,互联网裹挟的当下,很多人失去了与自我对话的能力,文学同样沦丧了内在性。

  “现代人丧失了与自我对话的能力,面对自我时感到无从表达”,李敬泽说,随着互联网、手机、微博、微信的兴起,虚拟的网络世界开始直接介入人们的真实生活,网络通讯平台发达带来的问题是,人们在各种社交媒体忙于倾诉的同时,却没有留下充分的时间进行自我对话和倾听。在他看来,这意味着现代人内心语言的枯竭,寻找内在性变得紧迫而重要。

  他认为,当下文学同样面临着内在性沦丧这一问题。“生活比小说更精彩,但现在许多小说存在严重的缺陷,尤其是缺失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因为作家们沉迷于外在感官性世界的追寻中,一味迎合市场,放弃了对小说内在性的探寻与追求。内在性沦丧是中国当前作家和读者群体共同面对的一个严重问题。”在李敬泽看来,重建内在性,现代文学界仍需漫长而艰苦的探索。

  针对近些年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奖项屡遭网友非议的现象,李敬泽说,文艺作品好坏,评判标准不能靠“量”,即一本书销量多少、一部电影票房多少,作品好坏,应该有更多元的评判标准。他并不建议奖项为了不被网友“骂”,而趋向于谨慎、保守和平庸,“因为失去了独立评判的标准,那些小众、新锐、富有挑战性的作家很难脱颖而出,这将不利于文学的长远发展。文学评奖更需要评委们依靠自身的眼光做判断。” 本报记者 朱秀霞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