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课外读物"另类童谣":反思比一切更重要

2014年10月23日 16:13 来源:深圳商报 参与互动(0)

   面对课外读物中的“另类童谣”,作为家长都有一种先天性的敏感与拒斥,都希望孩子远离恶俗与恶搞。

  其实,诸如此类的“另类童谣”在学生中和课外读物中非常流行。例如:李白乘舟将欲行,忽听扑通跳水声。一个猛子扎下去,捞起一看是汪伦;考试复考试,考试何其多。我生待考试,万事成蹉跎。“另类童谣”的流行,是宽容,还是棒喝?我想反思比这一切更为重要。

  “另类童谣”的广泛流行,从很大程度上也说明孩子们有着很强的认可感。这些涉世不深的孩子们,因为缺乏对流行文化的辨别能力,一味地跟从“另类童谣”,以会说而自豪光荣和得意。从这个角度来反思,“另类童谣”的流行恰恰是现实校园文化生态下结出的一枚苦果。在惟分数论甚嚣尘上的驱使下,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空间被挤压到极限。加之校园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而学生们苦苦寻找情感和压力发泄的方式。“另类童谣”如同一抹灰色的阳光,让其眼前一亮,虽然不能得到温暖,但会带来一丝丝放松与快乐。校园文化缺乏引导和重视,导致“另类童谣”乘虚而入。

  “另类童谣”的流行尽管只是一种文化现象,但是它并不是孤立而存在的。“另类童谣”像是一面镜子,把目前我们的文化丑陋现象照射进学生们的心灵中来。如一些影剧剧中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改编”、“戏说”、“恶搞”等,如此缺少敬畏、对待传统文化不负责任的态度,传导给孩子们的是无休止的“娱乐”,这一切不能不说是“另类童谣”催生的文化背景。

  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出版机构只顾自身的经济效应,将“另类童谣”作为社会流行文化进行传播,背离应有的社会责任。教育部门还将“另类童谣”作为好书来推荐,放弃对学生阅读进行的必要的“免疫”,这并非一个小事件就轻描淡写。应该看到,“另类童谣”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根据唐诗宋词或流行歌曲“改编”的。因而其对孩子们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会左右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 郑文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