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贾平凹谈写作《老生》:异常滞涩 曾三次中断(图)

2014年11月04日 15:55 来源:山东商报 参与互动(0)
贾平凹谈写作《老生》:异常滞涩曾三次中断(图)

  从《废都》、《白夜》、《怀念狼》到《秦腔》、《古炉》、《带灯》,再到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老生》,贾平凹已经出版了十五部小说。在当代文坛上,无论严肃文学还是通俗文学,不乏高产“写家”,如何将创作速度与写作质量相平衡,是对作家的极大考验。

  A 写《老生》三度中断

  贾平凹在《老生》后记中写到:“此书之所以起名《老生》,或是指一个人的一生活得太长了,或是仅仅借用了戏曲中的一个角色,或是赞美,或是诅咒。老而不死则为贼,这是说时光讨厌着某个人长久地占据在这个世界,另一方面,老生常谈,这又说的是人越老了就不要去妄言诳语吧。”《老生》共二十五万字,以老生常谈的叙述方式记录了中国近代的百年历史。故事发生在陕西南部的山村里,从二十世纪初一直写到今天,可谓是现代中国的发展之缩影。书中的主人翁叫“老生”,是一个在葬礼上唱丧歌的职业歌者,他身在阴阳两界、长生不死,超越了现世人生的局限,见证、记录了几代人的命运辗转和时代变迁。老生在小说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精神主线,把四个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故事连缀一起。 十五部小说,风貌各异。贾平凹的每一部长篇小说,几乎都在探索新的表达方式与创作技巧。永远不变的是,在他的小说世界里,主人公一概都是底层小人物,每个人身上都深深地打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他总是将纯正的汉语传统和陕西方言相互糅杂,构建起文本特征鲜明的文学世界。“写起了《老生》,我只说一切都会得心应手,没料到却异常滞涩,曾三次中断,难以为继。苦恼的仍是历史如何归于文学,叙述又如何在文字间布满空隙,让它有弹性和散发气味。”贾平凹在《老生》后记里这样说。 的确,2013年1月,贾平凹推出的《带灯》短短半年销量近100万册。“一家杂志社约我写《古炉》的评论文章,我还没来得及交稿,没想到《带灯》又出版了。”当时,著名评论家吴义勤说,“我们读的都没有他写的快。”作家范小青提到《古炉》后记里写的一个细节:贾平凹写《古炉》用了300支圆珠笔,这些圆珠笔的笔芯他没有扔掉,竟然堆了一纸篓。“我看了以后真的感触很深。”范小青说,“从《古炉》到《带灯》,其间相隔,好像只是眼睛一眨的工夫,但这轻巧背后的创作阵痛,只有作者自己知道。”

  B “我有使命不敢怠”

  在此次贾平凹新出版的书里,封底附了一首小诗,提到了“我有使命”,贾平凹在新书见面会上表示,自己不懈努力的秘密,就在这里。“这几句话是从来没有透露过,是西安一个朋友去我那儿拍了照片偷偷透露出去的。告诉你一个秘密,我每写一个长篇的时候,写作过程其实是非常辛苦的,因为长篇小说一写就好长时间、几年时间,除了开会、活动以外基本上我都在房子里琢磨这个事情。这样时间长了经常就没劲了,就像在运动场上你跑步的时候别人得给你喊加油。所以你要经常鼓劲,又没有人给你鼓劲。”为什么写的是“我有使命不敢怠”,贾平凹说,这个使命倒不是谁交给我要完成的任务,也没有谁给我下达任务,秦始皇有一个印,上面刻的生命余钱、生命用好。我觉得其实在写的时候,人活着完全的投入到一块的时候能够产生灵魂的东西。在你写的很顺手的时候感觉不是你自己写的,感觉是别人给你写的。就是那种感觉。我总是觉得这样写也不错。

  而谈到新作为什么要用这个书名,贾平凹说,自己在写的时候就觉得自己完成一个很伟大的事情,必须要很庄重的投入到里面,要不然没意义就没有劲写下去了。“风起云涌百年过”,“原来如此正老生”,这是给自己鼓劲,我要好好写。

  C 评论家惊叹“应该不再有大手笔了吧”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评论家陈晓明觉得“用无限的创造力”来说贾平凹并不过分。“因为真的想不到《废都》之后贾平凹先生还有一系列的作品,《白夜》、《高老庄》、《怀念狼》,然后有《秦腔》,《秦腔》获得茅盾文学奖,《秦腔》之后大家想贾平凹先生是不是也就差不多了,那本厚重的《秦腔》唱的那么苍凉、那么空旷、那么遥远,后面还有《古炉》。我在《古炉》出版的时候,我说这是贾平凹最好的作品了,大家可以去网上去查查,《古炉》确实是一部让人惊叹之作。我觉得《古炉》里面的东西值得我们反反复复去阅读,我认为《古炉》是一部和鲁迅先生对话的作品,它甚至非常明显的做出和鲁迅先生对话的,敢于去完成鲁迅先生没有完成的某种问题。敢于去完成鲁迅先生没有完成的某种问题,我觉得这是非常可贵的。”陈晓明说,但他依然被《带灯》所震撼。“在《带灯》之后,我想贾平凹先生应该不再有大的手笔了吧?结果我没想到这次又出了《老生》。”

  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敬泽是断断续续读完这本新作的。“贾平凹的文字好是出名的,但是我觉得这本书的文字是尤其好。有的时候我觉得这个书,要是这么表达吧,实际上作为一个长篇,反正我就是这么看的,随便从哪一段翻起来我觉得都可以单独的去读,不是说像有的长篇在中间或者是半截去看会看不下去,因为他也是按照《山海经》一章一章往下说,有时候跳着读完全可以读下去。”

  那些劳模作家们

  老舍:给自己定额每天写多少字

  老舍称自己“写家”,不说“作家”。他说的“写家”,就是取其原意,以写作为职业的意思,和木匠、拉车的,都差不多,是一种营生,职业之一而已。“写家,必须每天写,老舍就每天写。与其说是爱好、兴趣、习惯,不如说是规矩。职业嘛,跟拉车的一样,不管天气好坏,必须出车,除非病得爬不起来。他自己给自己规定下定额,每天必须写多少字,完不成决不收工。年轻的时候,大概一天可得三千乃至四千字,一个暑假写一部长篇小说是没有问题的。抗战时,穷困交加,身体渐渐不支,常患头晕症,一天也得赶写一千五百字。晚年专写剧本,一天可得两千字。六十四岁时写长篇小说《正红旗下》,精雕细刻,进度甚慢,一天仅一千字,常常为了一个字绞尽脑汁,写得相当苦。老舍的生活极有规律,简直像个钟表,这和他每天写有极大的关系。他按时起床,按时吃饭,按时午睡,从不熬夜,每天上午是他神圣的写作时间,这段时间不欢迎朋友登门。早在新婚之时,老舍就对夫人关照过:“请你早饭之前不要和我说话,你和我说话,我不回答,绝不是和你怄气,我是心里叨咕我的小说呢,别误会。”老舍之子舒乙在《老舍的平民生活》中这样说。

  叶永烈:每天写作10小时

  “我没有节假日,周末也全部写作,春节也一直写作。几十年如此了,所以我现在出文集,盘点了一下——三千万字。”叶永烈在今年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说。基本上外出的讲座很少去做的,实在没办法再三邀请才去。一般很少参加各式各样的活动,主要任务就是写作。我每天写作10小时,晚上不看电视剧的。你看一个上海书展我就同时推出五部不同的书。还有两本书没有在这个书展上举行新闻发布会,上海都叫我‘书展劳模’,没一个作家能够这样的。”“这三千万字意味着什么?如果每天电脑打字一万字,得打三千天。五千字,你得打六千天。我从19岁开始写作第一本书,手写的手稿捐给了上海图书馆,从地板堆到天花板。”叶永烈说。

  唐家三少:连续100个月不断更新

  作为起点中文网的顶尖写手,唐家三少的勤奋更以“不断更”著称。从2004年发表《光之子》走红以来,他在过去8年里连续近100个月“不断更”地撰写了12本玄幻小说,字数超过2100万字。有人把网络作者成功模式归结为两种,一种是靠作品大热迅速蹿红,而另一种就是从来不断更,而这种模式只有唐家三少。

  出版《玉观音》、《永不瞑目》、《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等小说,几乎每本都被搬上荧屏的海岩也是位高产且畅销的作家。相比本职工作,写作只占海岩业余时间的十分之一,尤其是近两年。记者采访海岩时得知,他的新小说是以短信的形式,只要有一点空闲,比如吃饭时等上菜,他就写一条发给秘书整理。他每天能够开始写作的时间不会早于晚上22点。他常骄傲地宣称,他是中国最勤奋的作家,就像他总结自己的职场成功学秘诀:勤奋+忠诚。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