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纪念冯梦龙440周年 其出生地更名为“冯梦龙村”

2014年11月15日 22:2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苏州11月15日电 (周建琳)为纪念冯梦龙诞辰440周年,15日,冯梦龙故里——苏州相城区黄埭镇开展了系列纪念活动,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相聚于此,探寻冯梦龙文学思想的价值所在。这里正掀起一股冯梦龙文化热。

  黄埭新巷村,苏南一个普通的小村庄。但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间文学大师——冯梦龙,就出生在这里。

  初冬,行走在乡村的小路上,稻田里已结满了沉甸甸的稻穗。沿着村庄里“冯埂上”的指示牌,记者来到了冯梦龙的老宅地,虽然这里仅剩一所破败的房子、一口尚未干涸的老井、但却冯梦龙历史文化的孕育地和发祥地。

  冯梦龙(1574—1646),明代著名作家。他在《寿宁待志》中称自己是“苏州府吴县籍长洲(今苏州)人”。他的作品有近3000多万字,尤以“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最为著称,被誉为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先驱、俗文学泰斗。

  虽然时越数百年,但涉及冯梦龙的传闻依然鲜活地留在当地村民们的口头上,村里至今流传着关于“冯梦龙读书”、“冯梦龙养老鹰”等故事和歌谣。

  “今天,我们终于把冯梦龙迎回了家!”82岁高龄的马汉民非常激动。身为苏州市冯梦龙研究会名誉会长,这些年来,他穿街走巷和一帮有识之士着手搜集整理有关冯梦龙的文化遗存,还配合政府多次组织海内外专家学者研讨冯梦龙文化,并得到一大批海内外学者的支持,他们纷纷捐献冯梦龙古籍等文化遗存。

  据介绍,几年来,冯梦龙故里已经收集到300多套冯梦龙古籍,还有一些反映冯梦龙文化的实物与“墨宝”。在2012年的冯梦龙文化研讨会上,来自英国的杨曙辉教授特地向新巷村赠送了两套英文版《三言二拍》。台湾一位女教授也给新巷村送来了《冯梦龙故事集》、《冯梦龙连环画》等珍贵书籍。

  为了纪念冯梦龙,“新巷村”今天正式更名为“冯梦龙村”。未来,这时将要修旧如旧地修复冯梦龙故居,并重建“冯梦龙故里”牌楼、玉龙亭、晚情亭等纪念亭以及“四图庙”,新建冯梦龙纪念馆,并成研究冯梦龙有学术基地。

  “冯梦龙是一块宝贵的文化品牌,改名是为了放大品牌效应,”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杨槐说,“但不能为了怀古而怀古,而是要以古鉴今,冯梦龙的很多思想很有现实意义,值得后人揣摩学习。”

  在杨槐看来,《三言》为研究晚明时期的社会生活提供了范本,冯梦龙创造的杜十娘、卖油郎王魁等文学形象,均已成为中国文学的永恒记忆。

  据了解,苏州相城区还与冯梦龙为官所在地、一直力推冯梦龙文化的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结成友好区县,共同做响这一品牌,让冯梦龙文化资源“活”起来(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