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电影《巴彦岱》:族际文化交流交往题材的新尝试

2014年11月17日 18:1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电影《巴彦岱》:族际文化交流交往题材的新尝试
电影《巴彦岱》剧照。 剧组提供 摄
电影《巴彦岱》剧照。 剧组提供 摄
    电影《巴彦岱》剧照。“老王”在巴彦岱出生的女儿接受当地传统的“洗礼”。 剧组提供 摄

  中新网乌鲁木齐11月17日电 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委宣传部、伊宁市委、市政府和北京南海影业公司、中国新闻社新疆分社等联合拍摄的影片《巴彦岱》即将上映,值此公映前夕,就笔者的观影心得与诸位读者们分享一下。

  一直以来,新疆的电影生产在反映族际交往与交流方面都略显薄弱,这当然与新疆电影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宣传策略有关,也与新疆电影创作者在不同历史阶段对制造新疆印象的艺术观念有关,当然,讲述族际交往的故事需要创作者付出更多的艺术思考,更需要有更准确的分寸感的把握,近十年的新疆电影以《乌鲁木齐的天空》为转折点,以《真爱》为标志性的角色突破,从再现差异转向再现融合,这一叙事的转向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意义与社会意义。从这个语境看《巴彦岱》的创作与拍摄,难免有更深刻的文化况味。这部影片作为新时期新疆电影实现族际交流交往交融的影像表达方面具有启迪意义。

  《巴彦岱》影片一开场,我们见到一个戴着眼镜、30岁出头、斯文儒雅的汉族男人“老王”,突然置身于一个他完全不了解的迥异文化生活空间里,开始他在公社“蹲点”的生活。他独自一人站在桥上,低头看着桥下的河水,茫然不知所措。这个开场几乎开启了他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在巴彦岱公社的心理适应过程。接着,巴彦岱公社二队队长阿西木、伊敏老爹开始帮助他面对跨文化交往的真实处境,入住伊敏老爹家的当晚,我们看到影片的第一个跨文化交往的故事场景,伊敏老爹家欢迎老王的“欧德莱西”晚宴上,村民们欢歌乐舞的快乐场面与老王拒绝融入的孤独特写交叉对比,这个场景在影片结尾时有一个巧妙的呼应,以“老王”融入老乡的歌舞麦西来甫,来反映“老王”最终对差异文化的适应与主体认同,紧接着是伊敏老爹宽慰有感于在社会结构中脱序并因处境边缘而倍感焦虑的“老王”,给他讲起了维吾尔族人的生死观,并告诉他什么是维吾尔族人的“塔马霞”,以“塔马霞”的乐生文化精神鼓励“老王”融入巴彦岱的日常生活去。人物心理由此突转,老王开始慢慢练习维吾尔族的民间舞蹈,给当地维吾尔族的小朋友们理发,逐渐适应当地的生活。

  需要指出的是,影片中的族际跨文化交往并非是一种单向度的交往,而是一种双向交往与交流的情节建构,这尤其体现在老王向拉伊赫曼学习维吾尔语的故事场景中,在这一师生关系的场景设计中,语言的学习也是知识的相互兑换,更是价值观的相互影响与协商,譬如老王知道了维吾尔族诗人纳瓦依的诗歌,譬如拉伊赫曼懂得了成为知识主体的重要性。再如,老王把自己的钢笔赠送给小巴郎,帮助伊敏老爹找寻弟弟,帮助阿西木队长管理村民等细节,这些跨文化交往的故事场景中,一个在特殊的政治时期被主流文化边缘化的个体,通过对他者、他性的模仿,在异域远方获得了新的教诲和治愈,将失去希望、前途与脱离既定人生轨道的主体命运嵌入另一个全新陌生的自我建构之中。的确,这个故事聚焦于一个特殊的年代,一个受政治斗争牵连的“老王”在巴彦岱——一个相对于主流政治文化斗争语境相对偏远的地区,一个99%都是维吾尔族乡民生活的空间里——获得了保护,影片中有一场戏,讲的是村民们为了保护“老王”不被批斗,而将老王家里的沙发椅作为替罪羊进行批斗、游街,进而保护他免受灾祸的细节,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原成远离了政治争斗、族际区隔与文化隔膜的普通个体之间的关系,引人深思。

  几乎所有的跨文化交往故事的情节建构都会借由空间旅行而启动,经由一幕幕的场景讲述旅行者与异质的、多重建构的他者之间的接触,他性和模仿之间的对话,实现全新自我的主体设计。影片的结尾,我们看到了主人公身上这种全新的主体设计,在村民送别“老王”离开的麦西来甫上,与村民共舞的“老王”,泪流满面,他用流利的维吾尔语说:“我爱你们,也爱巴彦岱……我舍不得离开巴彦岱,也舍不得离开你们!”

  《巴彦岱》当然还有许多处理不够成熟的地方,也有许多值得商榷的人物行为与情节设计,然而吸引我的是,对新疆近年的电影生产而言,这部影片在显豁的层面,图绘了一种融合了族际差异的文化边界,并敢于直面族际交往这一极具社会意义的现实问题。事实上,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而言,所有的边界,既是屏障也是交流与交换之地。我们的民族电影生产的确需要一种对差异文化生活的“相互模仿”,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更愿意将《巴彦岱》看作呈现族际文化交流交往题材的一次新的尝试,新的开始。

  作者简介:伽蓝,原名王敏,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在站博士后、硕士生导师,现任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影视艺术系主任。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