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南京大屠杀在世幸存者不足200人 平均年龄超80岁

2014年12月11日 14:49 来源:成都日报 参与互动(0)

  12月10日“世界人权日”当天,“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致联合国人权机构公开信”在南京向社会公布。据悉,近700字篇幅的公开信由3361名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属和幸存者联合起草,以中国人权研究会、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名义分别寄至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主席波德莱尔·恩冬·艾拉和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扎伊德·拉阿德·侯赛因。

  在这样一个特殊日子里举行

  就是希望引发国际社会的关注

  “12月10日是世界人权日,也是77年前中国守军打响南京保卫战腹廊战斗的日子。”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在公开信发布会上称,在这样一个特殊日子里举行公开信发布,就是希望引发国际社会的关注,期待联合国人权机构,站在维护人权、公平和正义的立场上,促使日本政府对侵略和加害的历史进行深刻反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朱成山说,南京大屠杀是二战史上的重大惨案,短短6周内,30万放下武器的士兵和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被杀戮,1/3的建筑被破坏,无数公私财物被掠夺……南京大屠杀惨案是人类的浩劫,是对人权的无情践踏。年与时驰,虽然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年事已高,但侵华日军践踏人权的暴行记忆却不会逝去。在12月13日国家举行公祭活动之前,应广大遗属及幸存者要求,我馆组织其中3000多名遗属,联名向联合国发出公开信。

  和平来之不易

  我们都想过太平的好日子

  “我们要向国际社会表达中国人民尊重人权的强烈呼声和反对侵犯人权暴行再次重演的诉求。”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代表、南京大学教师韩新民在发布会上说,南京大屠杀暴行发生已经77年,铁证如山,不容否认。但时至今日,当年的加害者以及日本一些右翼势力,仍然否认侵略,美化战争,尤其是近年来,还相继发生日本内阁成员参拜靖国神社、右翼政客发出扭曲历史史实的谬论,深深伤害了中国人民、特别是南京人民的感情。

  “和平来之不易,我们都想过安稳、太平的好日子。”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余昌祥在发布会上激动地说,寄出这封公开信是想让全世界铭记历史,以权威组织联合国的影响力,站在维护人权、公平和正义的立场上,敦促日本政府反省,让他们认清对南京人民造成的伤害。记者看到,遗属们在公开信上如是呼吁:我们热爱和平,因为我们知道战争意味着流血和破坏。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只有中日双方共同站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中日两国人民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解。

  朱成山说,以公开的方式表达正当愿望和诉求,国际社会早有先例,如韩国曾积极收集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日军强征慰安妇的史料和名录。今年3月25日,韩国外长更是在日内瓦举行的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25次会议上,强烈谴责日军强征慰安妇的反人权问题。记者了解到,公开信已于今年11月28日分别通过邮局投递以及网络邮箱寄出,共有中、英、日、法、德、西、俄等7种语言版本。截至目前,纪念馆方面尚未收到联合国方面有关回应、答复。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集体印象:

  凋零 记忆 传承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既是战争的受害者,又是历史的“活化石”。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世幸存者已不足200人,平均年龄超过80岁,仅2014年1月至今,已有21人陆续离世。

  他们的心愿是什么?他们最深的梦魇是什么?又该如何留住他们的记忆?……首个国家公祭日即将到来,记者走近这些可敬的老人,聆听他们的伤痛记忆,感受他们的所思所想。

  每一年,都有幸存者离世。而随着时间推移,速度正在加快。幸存者佘子清亲眼目睹了母亲遭到日军的杀害,自己也留下了永久的伤疤。他从2004年开始在纪念馆担任志愿讲解员,讲解时间已超过3000小时。家人在他的督促下也不止一次地参观纪念馆,老人每次都亲自做讲解。近几年,一同当讲解员的其他三位幸存者陆续离世,佘子清的身体也大不如前,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再三劝阻老人不要再来了。

  “从前年开始突然少了好多人。”佘子清说,幸存者碰面大多在纪念馆,交流得最多的就是谁又不在了。“仅2014年1月迄今,已陆续有21位老人陆续离世。你今天或许能在馆内碰到他,明天就可能收到他的讣告。”纪念馆工作人员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世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经不足200人。登记在册的年纪最大的幸存者孙雷祥出生于1915年,99岁高龄的老人面对来访者已经无法说话。也有新发现的幸存者,但追不上老人去世的速度。纪念馆从2009年以来,通过多个渠道共征集到200多名幸存者的线索,经论证认定的不到一半。

  2014年7月,纪念馆启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登记工作”,截至目前,已有270多个家庭,共计3100位死难者遗属进行了登记,遍布世界各地。最多的一户王高昌遇难家庭共登记了106名遗属。2014年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对于即将到来的首个国家公祭日,幸存者们心绪复杂,为举国公祭感到振奋,却又为伤痛之日日益临近而揪心地疼。“我已经85岁了,余生最大的希望是能够等到那一天,等到日本政府承认他们的罪行,向我们道歉的那一天。”幸存者夏淑琴说。

  国家公祭日·档案

  国家档案局发布《南京大屠杀档案选萃》第四集

  《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报刊对南京大屠杀的相关报道》

  国家档案局10日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七集网络视频《南京大屠杀档案选萃》的第四集《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报刊对南京大屠杀的相关报道》。

  《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报刊对南京大屠杀的相关报道》展示了收藏在中央档案馆的《新中华报》、《群众》周刊、《救国时报》、《新华日报》对南京大屠杀的相关报道,以及延安时事问题研究会编印的《日本在沦陷区》一书等。

  《新中华报》等由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报刊通过《尸山血海的南京——敌在南京之空前暴行》《人类共弃的敌军暴行》《日寇在南京的兽行》《日寇的残杀奸淫,绝灭人性!》《恐怖的南京城大火卅九日未熄》《南京紫金山下杀人竞赛 寇军暴行惨绝人寰》等报道,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真相进行了揭露。《日本在沦陷区》是一本较全面汇编日本在中国沦陷区的战争暴行与侵略材料的书籍,资料主要来源于当时的中外报刊、书籍、报告等,共三编,其中第三编收录了日军的暴行资料。

  国家公祭日·讲述

  731部队幸存劳工罗百祥:

  有人被打得半死 拉走就不知去向

  1944年农历9月的一天,年仅17岁的罗百祥在黑龙江省宾县滨州街市场玩,不料被几名日伪警察强行戴上手铐,被塞在黑屋子里关了一天一夜,第二天被运到侵华日军第731部队当劳工,开始了长达半年多的悲惨生活。

  罗百祥1927年出生,黑龙江省宾县人,是家里的独生子。当时在731部队当劳工的生活又苦又累、又冷又饿,很多劳工受不了,有的病死,有的累垮,有的失踪。罗百祥在当时算是比较年轻的,身体较好,咬牙挺到了抗日战争胜利,可谓死里逃生。在罗百祥的记忆中,731部队的劳工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住的工棚是从地面挖开一米半深的地沟,搭上竹棍子,盖上一层苇席,睡在又硬又冷的土台上。天一亮就起床干活,天黑才回到工棚,冬季棚外零下二三十摄氏度,棚内最冷时达到零下10摄氏度。而吃的是发霉的玉米面、冻土豆子和在一起的熬成的泥巴糊。 1945年3月末,罗百祥被遣送回宾县,但却落下一身病,患有严重的全身性风湿病,经常疼痛难忍。当劳工期间,罗百祥和其他工友每天重体力劳动10多个小时,主要为731部队搞建筑、挖地沟、砌砖墙、盖仓库,有时被派去官兵宿舍做维修,抹灰清扫。

  在731部队,日本人把劳工的生命当草芥。有些劳工在现场干活稍慢一点,或日本工头看谁不顺眼,就破口大骂,并拳打脚踢,有时还用镐把打人。一次,罗百祥正在砌砖,因标准线被挡住没对准,日本工头发现后就破口大骂,并狠狠地扇他两边嘴巴,满口流血,痛得要命。罗百祥在证言中说,当时的日本人每天上下午到工地检查两次,每星期天带着军医到工棚来检查一次,发现有些干不动活的劳工就往死里打。“有的被打得半死,有的头破血流,断胳膊折腿,然后被架走就不知去向,从此失踪。”

  本组文图均据新华社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