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电影《巴彦岱》首映 观众:原来维族是这样生活的

2014年12月16日 14:1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电影《巴彦岱》首映观众:原来维族是这样生活的
    12月13日,电影《巴彦岱》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首映式,许多观众观看完影片后感叹到,原来新疆维吾尔族是这样生活的,他们淳朴、幽默、欢乐、机智,对生活充满热爱。 张浩 摄
    电影《巴彦岱》剧照。老王潜心学习维吾尔族语言文化,孩子们也成为了老王的维吾尔语老师。 剧组 摄

  中新网北京12月16日电(王小军 林菲)“原来新疆维吾尔族是这样生活的,他们淳朴、幽默、欢乐、机智”,大唐国投董事长徐东升看完电影《巴彦岱》后这样感叹到。

  12月13日,电影《巴彦岱》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首映式,中新网记者了解到,在电影《巴彦岱》首映式上,和徐东升董事长有相同感受的观众还有很多。

  首映式上,来自中央民族大学部分学生代表观看了影片,苏嘉琦是为数不多的参加首映式的非新疆籍学生。她深有感触地说,“真实!因为原型是作家王蒙,影片中的故事情节很真实,尤其是维吾尔元素的使用,不虚假、不做作。”苏嘉琦说,“我是汉族学生,现在在学习藏语,影片中老王的经历给了我很大的激励。”

  说起新疆,苏嘉琦表示自己一直很向往,看完影片就有想去新疆的冲动,“原来新疆的维吾尔族是这样生活的,他们对生活充满热爱”,苏嘉琦说,“学习少数民族语言能给我更多帮助,我希望像老王一样,利用语言优势融入到少数民族的文化中,去了解除汉族文化之外的其他优秀的民族文化。”

  同在中央民族大学读书的维吾尔族学生阿不都瓦哈甫对此亦深有感触,“我的家乡在新疆喀什,虽然我不是伊犁人,但是电影中展现出的维吾尔文化引起我许多共鸣,”谈及自己四年前去伊犁旅游的经历,“印象最深的就是伊犁人真的特别开放、活泼和乐观,就像电影中那句台词‘人生除了死,其他的都是塔玛霞’所表现的伊犁人的特质一样。”塔玛霞在维吾尔语义中是玩耍、休闲的意思,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态度。

  “在艰苦的环境下,老王和当时的人们用顽强的意志坚持下来,当代大学生,就应该学习老王的精神,要到基层去体验、去实践。”,阿不都瓦哈甫坦言。

  同系的新疆籍同学李阳是维吾尔语零起点专业的学生,跟苏嘉琦一样,她对这片土地有着深深的眷恋,她告诉记者,我是第一次看展现文革时期新疆的影视剧,看完电影最大的感触就是当时的人们真的很单纯、人与人之间很好相处。印象最深的场景是老王的孩子出生之后,维吾尔老乡们帮孩子洗礼,“他们真的像家人一样照顾着老王。”

  中央民族大学校长助理韦达提看完影片后说,学校的校训是“美美与共 知行合一”,意思是人们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欣赏别人创造的美,主张各民族相互尊重,彼此欣赏,该片各民族友好相处的故事也正好与之相吻合。“民族团结就像空气,平时感觉不到,但我们要靠它生活”。

  《巴彦岱》以中国著名作家老王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新疆伊宁市巴彦岱工作生活为背景拍摄的故事片,讲述从北京下放的老王在巴彦岱生活劳动期间,与当地维吾尔族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形成了超越民族的友谊。(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