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韩非子》研究学者将登央视讲课(图)

2015年01月08日 11:14 来源:深圳商报 参与互动(0)

  ▲深圳学者韩望喜博士受邀做客央视《读书》栏目讲述《韩非子》。(受访者供图)

  深圳商报记者 魏沛娜

  央视10套《读书》栏目近日推出系列殿堂级公开课《大家读经典》,深圳学者韩望喜受邀讲授《韩非子》,为读者阐释2000多年前法家思想的精髓,展现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核心精华。据悉,该集节目“法律之公——韩望喜解读《韩非子》”将于1月12日晚上10:45播出。

  致力于传统文化研究

  记者了解到,今年央视《读书》栏目第一期邀请了7位知名专家讲授相关主题。除了深圳学者韩望喜,还有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孙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古琴家吴钊,中国国家画院一级美术师梅墨生,书法家刘正成,中国科学院研究员、丰子恺的外孙宋菲君,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彭玉平。

  韩望喜是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专著有《善与美的人性》、《人文颂》等。中央电视台理论专题片《道德的力量》的主要撰稿人之一,《深圳市民行为道德规范》的主要执笔人之一。

  早在此前,央视10套《读书》栏目负责人就关注到韩望喜自2005年起兼任深圳电台《希望对话》栏目的嘉宾主持,讲述先秦诸子超过300讲。去年中华书局出版《韩望喜正解中华经典》,去年10月韩望喜在《深圳晚报》连续刊发11期解读韩非子的系列文章,这些都令央视《读书》栏目负责人对其学识相当敬佩。去年11月,该栏目向韩望喜正式发出邀请。值得一提的是,《韩非子》节目终审完时,央视10套总监助理万卫评价其“很不错”,并对韩望喜称赞不已,将节目放在《大家读经典》的第二讲播出。

  讲《韩非子》寄托现实关注

  此次之所以挑选《韩非子》一书进行讲授,正是寄托了韩望喜对社会现实的关注。《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的著作总集,全书由55篇独立的文论结集而成,共十余万字。韩望喜表示,韩非子是荀子的学生,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兵家、农家、杂家、阴阳家、纵横家熔为一炉,是先秦诸子集大成者。而《韩非子》一书思想犀利,文字峭刻,逻辑严密,说服力强,为秦汉以后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为此,韩望喜讲述了四个历史故事。其一,秦王欲统一天下,以何为治国之基?韩非子讲法度,倡耕战,正合秦王嬴政之心。因此以大兵压境来迎请韩国的王室公子韩非子。“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韩望喜说,“以大兵压境迎请大师,历史上我只见过两次,一次是迎请法家的大师韩非子,一次是迎请佛家的大师鸠摩罗什。”其二,在“和氏之璧”的故事中,韩非子强调“以法治国”,法是治国之重器。不纳法术之言,是世无霸主的原因。其三,通过齐桓公误用宠臣的故事,强调君主治国,必依法度。若以言代法,以言乱法,则会国败身亡。其四,通过郑袖陷害魏美人的故事,强调君主治国,必须明察。“身在深宫之内,明照四海之外。如何能明察?刑名参验,依理性决断。”

  “韩非子认为,君主要统治天下,必须依据人性人情。人性饥而食,寒而衣,渴而饮,自私自利,趋利避害,这正是法制可立、赏罚可施的人性基础。”韩望喜说。

  获取法治的智慧和营养

  那么,在21世纪的今天,阅读《韩非子》有何重要的借鉴意义?韩望喜告诉记者,现在我们已经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如果我们回头翻看中国传统古籍,就会发现从我们古代先贤的著作中同样可以获取到关于法治的智慧和营养。

  “韩非子的思想总括起来就是三句话:依法不依人、依术不依人、依势不依人。法、术、势都是法度,而不是依人的主观臆想或者猜测。”韩望喜说,“治国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虽然先秦诸子都在讲治国,但是我觉得法家是绝对不可以忽视的。历史上无论哪个朝代,治国时法家思想都是赫然在目的。法度是治国之重器,这一点任何人都不会忘的,当然对于今天来说,治国就应该圆融无碍,对于先秦诸子思想,我们都要能够兼容并蓄,取其精华,为今天的社会主义法治来服务。”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韩望喜还指出,在韩非子的心里,绝对是没有德治这个概念的,要求是非曲直一断于法。“但是,今天我们又说法治和德治应该相互结合,这是因为‘世变则事变,事变则备异’,时代变了,方法就不同了,所有的法律制度都是跟政治制度配合在一起的。所以儒家的看法和法家的实际相差很大。而现在我们也要圆融地来看先秦诸子,其实每一家都在讲为政讲治国,都在提出自己最好的方案。”韩望喜强调,正由于《韩非子》写于2000多年前,一定具有那个时代的局限性,因此今天我们在吸收它的智慧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其局限性所在。“我们要理解古人的心声,也要与时俱变与时俱推,所以在今天,法治德治并行不悖。”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