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刀耕火种”或非原始经济稻作模式

2015年01月24日 15:0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南京1月24日电 (记者 盛捷 实习生 杨佳蕊)23日,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2014年度学术年会上,副研究员舒军武的研究报告对人们长久以来所认为的“刀耕火种”农业模式适用于史前原始稻作经济作出了质疑。

  “刀耕火种”是我国在新石器时期的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它是指先以工具砍伐地面上的树木等枯根朽茎,将草木晒干后用火焚烧,使经过火烧的土地变得松软,利用地表草木灰作肥料,播种后就不再施肥,种一年后就易地而种的生产模式,也被认为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农业耕作方式。

  位于我国东部的长江三角洲是国内最大的河口三角洲,跨湖桥文化就形成在钱塘江和杭州南部,近日,舒军武博士以浙江跨湖桥文化遗址为例,根据对跨湖桥文化的遗址剖面和自然剖面进行综合对比,对这一传统观念提出了新的看法。

  “跨湖桥文化的原始经济或许并非毁林开荒和刀耕火种”,舒军武表示,根据距今8200年的跨湖桥文化遗址的植被变化情况显示,刀耕火种并没有在当时的农业生产中得到使用。

  舒军武认为,在人类社会产生早期,人对于环境的适应和改造能力是有限的,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也较弱,相反,环境对人的驱动型较大,跨湖桥文化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条件得到产生和发展,又因海平面上升遭到淹没,导致人类文明也随之消逝,因而或许环境才是跨湖桥文化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