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连上春晚30年”并不值得高兴

2015年01月29日 13:02 来源:三峡晚报  参与互动()

  央视羊年春晚语言类节目近日举行终审,蔡明、潘长江团队,郭冬临、刘涛团队,冯巩团队等15个节目亮相,其中超10个节目通过了终审,将入围春晚彩排。许多春晚面孔承载着观众们挥之不去的过年记忆,比如冯巩,到2015年,春晚走过33个年头,如果顺利通过联排,冯巩将实现连上春晚30年的夙愿。(1月28日新华网)

  这些“春晚老人”的作品,并非年年都是经典,并非个个都令观众满意。尤其是时代在变,社会在变,观众的口味也在变,但是春晚舞台上的一些面孔和他们所表演节目的套路,却一成不变,这已经引起了部分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厌烦。这也就意味着,一些人眼里的春晚常青树,很可能成了另外一些人眼里的春晚钉子户。

  前几年,网络上曾经热传一个“最不想看到的春晚十张脸”的帖子,难道这仅仅是全国观众的一种喜新厌旧吗?说得残酷点,他们的节目从内容到形式,都过时了,无法再让观众满意了。

  从这些演员个人得失的角度来看,虽然被观众嫌弃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和那些无数梦想了一辈子都无法登上一次春晚舞台的各路演艺人士相比,他们已经算是成功了,没有遗憾了。更何况,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在一个舞台上长盛不衰,即便离开了春晚舞台,他们一样可以以评委、导演等身份为春晚做贡献,为全国观众做贡献。

  所以个人得失是次要的,由此暴露出的问题才更值得关注。“连上春晚30年”的背后,是国内曲艺艺术的后继乏人;是中国文化创新面临的困境;是春晚剧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无奈。那么,要想寻找人才,要想创新,何不从春晚老面孔主动让贤,让更多年轻人、新面孔登上春晚舞台开始呢?在春晚节目时间固定的前提下,这几乎是春晚走出当前困境的必经之路,甚至是唯一办法。 苑广阔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