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美国人的书意识:尊重版权,名家手稿随便看

2015年02月07日 17:32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

  中国人自诩是爱书的民族。美国也不甘人后,而且,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的统计,美国的人均阅读量处在世界各国民众阅读量前列;而素有文明古国之称的中国在这方面却在走下坡路。

  但仅有这一点并不能说明美国人比中国人爱书。在现代中国,只要有几斗余粮或略有闲钱的家庭一般都会置办个书橱或一些藏书来装点门面。君不见,那些几乎从不读书者俨然也有书房,其书架上也是大部头精装书排列庄严;至于一般图书特别是时髦读物,更是应有尽有。

  从古至今,中国人的宗教似乎是教育。而支撑这个宗教的支柱就是读书。曾几何时,读书咸被国人认为是最神圣的事情,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现在,读书即使不为光宗耀祖,仍然是挣个好出身、好前途的起码保证。

  要读书,首先就得有书。所以,旧时代家有藏书应该是做人的最大骄傲。既然这神圣的资源这么稀缺而且是成功的保障,书也就被赋予了神圣和神秘的色彩,以至于有的穷酸文人有了几本破书就当成传家宝,神秘兮兮永不示人,甚至发明出“老婆不借书不借”这样决绝的穷措大格言。

  那时没有公共图书馆,藏书成了读书人的登龙捷径。不只是科举用书,就是诗词歌赋医农杂艺类的闲书乃至小说戏剧之类的书都奇缺或者难以得见。有藏书才是接近知识的第一步,才有读书的可能。因此,藏书是旧时中国人获得知识的源泉。

  笔者幼年读书时光赶上了中国动乱年代,因为政治和经济的原因那时中国图书奇缺。别说一般人没有藏书,即使家有藏书者也被查抄或因此酿成祸根。这样,藏书自小竟成了我一生的情结和梦。到了和平年代,在国内时做研究要藏书,在美国教书写书也要藏书;我自然也留心起了美国社会、高校和老百姓的藏书观。经过这一仔细观察,我发现美国人称得上爱书,但是他们的藏书观却跟我们大相径庭——不只是大相径庭,有的甚至是我们完全不能苟同并将引为奇谈呢。

  美国图书馆:

  不留复本,名人赠书也会被贱卖掉

  首先谈谈美国的图书馆藏书。美国有庞大而周全的图书馆系统,在国际舞台上素以图书资讯发达著称于世。在美国住久了,你发现这儿借书的确方便。但美国图书馆同类书一般不留复本。近年来,除了某些新出的畅销书或者性质特别被用作教材的书外,他们同样的书几乎不保留复本。如果有其他读者借阅同一本书,他们往往会利用其无限发达的馆际互借网为读者到本市、本州/省、本国甚至外国的图书馆去替你借来,而且速度极快。如果你借的不是全本书而是某个章节,他们往往会免费复印给你。近年来更是开发了电子版本服务,能无偿地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你要的资料传递到你手上。

  由于有了这样便利的服务,他们就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金、空间、能源和资源。图书馆不再像过去那样购置多本书,省下的资金和空间可以开发其他服务项目更好地服务读者。

  但是,对于过去已有复本的书怎么办呢?说来您或许不信。政府的公立图书馆就把复本贱卖或处理掉。他们每年甚或每个季节都大量处理或贱卖旧书(有的并不旧,甚至是当年的新书),几十块钱一本的书有的甚至尚未出借过就几块钱甚至几毛钱一本处理掉了。

  如果这样做你尚能理解的话,美国大学图书馆贱卖作家或者名人赠书及签名本的做法我们的读者一定觉得奇怪。美国大学图书馆特别是著名大学往往每年收到很多名人赠书或作家等赠书。这些赠书大致有三个来源。一是本人赠送:不管是名人或名作家名学者都想让自己名字或自己的学说、成果远播。把书送到世界名校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捷径。另一个来源是其家人代赠:比如说,有的名作家名教授或者著名学者过世了,其后人又未必继承同一学业。学者生前担心自己一生心血风流云散,遂捐赠并恳请后人在其身后代赠并希望名校收留其藏书。这些藏书名校收到后,发现有些书学校已经有复本;有的图书未必重要,而有的更是普通出版物。换句话说,它们有名人效应的纪念意义、有文物价值但是作为藏书却不够水准。第三个来源则是世界各地林林总总的不同个人、组织乃至于政府、高校和非营利团体的捐赠图书和文物了。

  对以上这些各类学校有复本的图书,图书馆往往约定俗成地有个通则,就是把他们处理贱卖给本校师生,希望它们能够有个比被送到垃圾场更好的命运,仍然留在读书人的书架上。

  这个主意当然不坏。但却不是上述赠书者的初衷。那些踌躇满志信心满满的名人在兴高采烈宣称他们的书被世界名校图书馆收藏之时,其实在那所学校图书馆并不能查到他的书。如果幸运,他的书或许被某位师生贱买了去;如果不幸,他心爱的书久已牺牲在了美利坚哪个不知名的垃圾处理厂了。有些书其实美国名校图书馆收到后几乎从没编目、从没上架,甚至贱卖不掉直接就发到了垃圾场。而这些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书却被它们的作者写在简历上招摇被世界名校珍藏云云。岂不知这些可怜哈德逊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它们周游了世界几乎一圈,却从未跟读者见面就早逝了。

  名校的图书馆常常定期贱卖一些这样的宝贝。有新书也有旧书。旧书是剔出来不太常用或较少有人借阅的复本。其中有的是绝版书非常有版本学价值,更有作家赠书和签名本。这些年来,我廉价买到不少名人签名本,价格都是极便宜。有的书我已经有的,买它的原因仅因为有文物意义和名人签名。比如说,我在图书馆买到过史景迁的导师房兆楹教授的藏书,还有慧眼识出并举荐夏志清的王际真教授的藏书以及其他美国名作家、人类学家和科学家藏书、赠书的签名本,价钱仅只是区区一两美元一本。

  另外,我曾经见过一整套非常气派的线装书贱卖。这套书让我难忘,是连同书柜一起贱卖的。书柜是金丝楠木,书是宣纸精印的二十四史,蓝绫子面骨签,七八成新。查看版本,书是清朝中期刻的,已经有些年月了,但保存良好。二十四史全套在一起是整个书柜,而每种是一个单匣。因为二十四史全套书册数薄厚不一,因此要想把他们大大小小排列好各自独立又合为一体并凑成好看的格局非常不易。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爱书人的杰作。图书馆卖它时是按本出售,每本一元,但不拆零卖。买全套书者书柜免费奉送。其实,整整一套书计值不过区区百元,这简直是一架文物!里面一定有故事。我围着它看了好久,可惜因为这套书的版本价值一般,虽然它够古,但是现在二十四史到处都有而且网上得之易如反掌;况我不治史学。如果仅仅因为其好看而将它买回家自己觉得有些虚荣和赧颜。况且在美国大家都讲究实惠,把这个无用的庞然大物买回去,我用不着,却又不知将来我的后辈怎样处理它。想来一阵犹豫,就丢在了身后。

  可是,这套美丽的古书成了我的心头之患很久不能放下。未能忘情,其后我又去看望过它。因为开始时图书馆不愿意拆零,始终没人愿意全部吞下它。后来耽搁久了图书馆妥协开始拆开卖,美国人或是附庸风雅,或是觉得好玩买几本这样“纯手工做的古书”回家炫耀,这套书被陆陆续续零卖了。这些书匣就一个个被搬空,像一个个黑洞洞的眼睛。我最后不忍心再去看。这套华美的古书连同书架,像一个典雅的旧时代美人或一抹勉强挣扎的鲁殿灵光,就这么毁了。

  我为此事伤痛了好久。其实区区这点钱谁都不会在乎去买下来它。但是,买下来又如何处置它呢?我可怜它,把它买回来,再保留几十年也就是勉强延续了它几十年的寿命,可我不知道在我身后它的情形又会如何。如果难免同样的结局,那么我的这点可怜延续,对它和对它所代表的斯文,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事后打听过,这套书不是我校的旧藏而或是某名校友的捐赠。他们的先人百年前奋不顾身抛弃一切投奔美利坚。来美之前,踟蹰再四,因为那时能带上船的什物很有限。放下这个,舍不得那个。最后咬咬牙一跺脚全都舍弃,挣扎着把这个祖传的书柜和一柜书带到了新世界。带来了它,就带来了祖宗的教导和世世代代的希望。这柜子书成了他们的精神支柱。

  没想到百年前的读书人千辛万苦把它带到了海外留给后人,可他们的子孙根本就读不懂它而渐至不会说中文了。仨瓜俩枣把它卖了,觉得对不起祖宗。最后坚持送到了世界名校以为是给它找到了最好的归宿、尽了孝心,没想到最后的结局还是被卖。

  我知道能有资格将它送到名校图书馆的一定不是等闲之辈,至少应是位名校友或者有钱的金主,但这个故事结尾仍然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惋惜。

  古书也会面临报废

  书只有在使用中,才有价值

  其实,不只是对中国书,即使是对英文书、对欧洲的藏书美国人也是持这个态度。记得二十多年前刚来美时某个暑假我在图书馆做工,是帮助一个人文基金项目为珍本书做微缩胶片。那个夏天我开了眼。工作对象不只是书,包括文物,工作是复制和照相。

  我看到的中世纪珍本书无限,有手绘的牛皮本、镶金嵌银的、圣徒签名的不算,让我惊奇的是居然见到有希特勒的签名文件,另一个让我称奇的是还见过林彪的签名。至于蒋介石、张学良和民国名人的手迹真不稀罕。仅举上面几个例子,读者就可以看到美国高校图书馆收藏之广、之杂。

  这还不算奇怪,最让我感到纳罕的是他们对古书的态度。有的旧籍甚至是几百年前的古书他们全然没有保护意识,在暗房照完相就送到地下室,更有的甚至就被报废。我看到有公元一五几几年的书他们都没有任何保护甚或随便弃置,这样的书在中国已经属于明代的书堪称善本。但是在这儿有时候却被弃之如敝履。这让我震惊无比。

  美国人对藏书为什么是这个态度呢?

  经过审察,我找到了部分答案。从根本上说,美国人跟我们对书的功能认知和出发点不一样。西方人认为,书是工具和媒介,它是被用来传播知识的。只有在使用中,它才有价值。除了在一些特定的时期、特定的原因和特定的个案,书本身没有神秘感,书不是文物。

  这大概跟西方人关于知识的概念跟我们不同有关。在中世纪以后,随着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知识改造世界的理念在西方深入人心。再加上西方人相对重视机器,其机械相对发达而印刷术流行。书,作为传播现代知识的媒介物的确被看成是工具。它的功能被限定于在使用中发挥。越是使用越是流通其意义就越大。恰如纸币其价值在于其象征性,而其本身所值有限。所以美国藏书者远不如中国狂热。

  而我国传统认为,书是文物,是文人的生命。它有实用价值,但其文化符号性价值更强。它携带的不仅止于知识而是特权以及特权以外的很多文化优越感。在旧时代,书,即使你不使用它,它也是神圣的。否则我们的语汇里就没有书香、书卷气、书生、书斋、典雅、谦谦君子这类赞美图书和文字的东西。在旧中国文字和书不只是文字和符号,它也是图腾。上古史书称仓颉因为造字揭露了天神的秘密,所以当我国文字造成后“天雨粟、鬼夜哭”。那么,用这种神秘符咒写成的书在我国先民眼中该是怎样的一种神秘和厚重,您可想而知。

  基于此我们得知,西方人藏书的目的是用书。而我们藏的目的有时候单纯在“藏”。我国旧时藏书往往是为了把它看为稀缺,为了独占,为了控制为己有。物以稀为贵,所以古代中国藏书人最喜欢藏善本、珍本甚或孤本,他们往往将之视如生命绝不示人,冀图“藏之名山,传之后世”。但其后人未必读书甚或未必对这些藏书有兴趣,再加上兵荒马乱等等情形,致使有的书竟因这种私藏传统而永远灭绝。

  而美国人藏书多是着眼于传播知识,他们提倡信息公开和百姓的知情权。虽然图书馆之设不始于西方,但是西方人却把图书的使用较好地推展到了社会并有效利用图书为社会教育、为大众福祉服务。这就是现代意义上图书馆的滥觞。

  正是这种理念决定了美国人对书的态度。虽然他们图书馆不太珍视旧书,但出版业则喜欢旧书翻新或者旧书重印,喜欢用最清晰、最适用、最方便读者的版本和态度来服务读者。

  这种坦荡的用书理念也决定了他们对书的实用主义处理方式。比如说,随时出新书也及时淘汰,不存复本并经常清理藏书贱价处理。书被二次贱卖是亲民之举,因为由此让它更容易走进千家万户。

  书被贱卖远不是最坏的结局。贱卖不掉的书往往会被联系环卫局作为垃圾处理送到垃圾站。美国没有收旧货或者废品的收购站,而处理垃圾是要付费的;所以聪明的图书馆在处理几天贱卖不掉后就会干脆贴出告示不再售卖而是谁来谁拣,希望借此省掉一笔垃圾处理费。

  美国人的这种实惠主义态度不只是对书,对一些文物甚或古董也是如此。笔者执教的大学比美国历史古老。其毕业生中有一些名人是美国建国时国父级的伟人,二百年前美国建国时他们居功至伟。当时学校为了表彰他们的功绩也为了给学校增光曾经请人给他们画像印刷并请这些伟人签名。时隔两百余年一个夏天学校清理旧物,我看到有大量相框被堆放到垃圾集散地。就近一看,竟多是有伟人亲笔签名的画像镜框!这些相框逃过了两百年的烟尘和岁月,最后竟被这样不经意地丢弃,真是让人疼惜。

  从另一件事实足以看出美国人对珍本善本甚至孤本“书”的态度。他们认为学问或者藏书、知识是公器,是人类文明的财产而应该公众分享。众所周知,美国图书馆或高校保存着很多名人手稿。比如说笔者执教的学校就有蒋介石张学良宋子文顾维钧乃至于作家老舍等大量的亲笔手稿。这些东西他们都是毫无保留让人随意查阅,几乎不要任何手续。只要你有个护照或者身份证明这里就无条件地对你敞开。哪怕你不是研究者而只是缘于个人好奇,他们一样也对你热情伸开双臂。

  新书卖不完怎么办?

  书店门口堆起无皮书

  说到藏书,还有个相关的话题就是书的买卖。

  众所周知,书在美国是暴利商品。通常一本书的成本不过十美元,但其售价一般都是五六十美元或更高。所以美国人非常尊重出版物和具备根深蒂固的版权意识。不只是法律限制,一般读书人也尊重版权不复印或者翻印新书。

  但是美国出版物众多,新书出版时书店常常有卖不完的书。通常这些书他们不退回,因为为退书书店和出版商各自要花费相当一笔运输费。如果是纸本的畅销书,他们双方同意的处理方法是,把书的封面撕掉然后将其堆在马路旁等候环卫局垃圾车来处理。犹记得二十年前笔者刚来纽约时在书店门口常常看到这样的无皮书,而且捡拾并读过不少这类“美国的金庸、琼瑶”辈的畅销书。这样的书虽然不是经典而且营养不多,但都是社会热门,读者众多而且词汇量亲民贴切时政,对融入美国社会和提高英文阅读能力很有帮助,至今想来仍然感到温馨。

  同样,美国的书报亭里卖不完的杂志报纸也是撕下刊头将其他部分抛弃而将刊头作为凭据跟报社或出版商结账,省掉了不少运输和二次销毁的麻烦。

  过去,美国出版业发达时出版新书往往先出精装本,畅销了以后再出简装本。曾几何时,出版业风光不再,他们学乖了,现在出书多只出简装本。因此大学图书馆购书后往往需要先去加工成精装再上架。

  可是近年来图书馆改了政策。他们新书上架不再急于先装订。买来的简装书现在一般先上架看看是否有读者。如果两年内有读者借阅,这些书会被送去加工精装。如果没人借阅,这些书或被弃置或被打入冷宫。等到再久了没人借阅它们时,可能就要走入前面说的被贱卖的程序了。

  另外,高校图书馆已经不再接受或者非常慎重地接受捐赠书。他们对捐赠者要经过严格审核甚至对有的赠书者要求付费(如果这些可怜的赠书最后再被贱卖,那才叫冤大头呢!)。

  由于手头拮据、穷则思变,现在美国高校的馆际互借系统非常发达。由于他们几乎可以借到这个世界上任何一家大学图书馆的书,因此它们大多情况下不必急于买新书。

  现在美国电子书开始渐成气候,也堂而皇之地进入了大学图书馆,但是它们一时还难以代替纸质书。

  不过总的趋势是美国的书店和出版业在经历着巨大打击,这就让美国的藏书界更是雪上加霜。而另一个可悲的因素是,纽约的旧书店因为房租太贵而渐至绝迹。这是最令我心恸的事情,因为那里曾经是我的乐园。不论中外,不论在哪个城市,有旧书店就有读书人的念想。而这种卑微的幸福,在这个世上正渐渐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没了书,我们心中的太阳会落山吗?

【编辑:张曦】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