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谈余秀华事件:社会过多关注会对诗歌造成伤害

2015年02月13日 15:24 来源:法制晚报  参与互动()

  法制晚报讯(记者 张琼) 一首《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诗歌,一夜之间热了大半个中国。随之,女诗人余秀华,她的人生故事、她的诗歌也不断地在微博、微信中刷屏。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诗歌被看做是一种比较冷门的文学形式。但余秀华的出现,微信中反反复复刷屏的,除了心灵鸡汤外,居然有了诗歌的身影。这就不禁让人产生了疑问:余秀华的走红,多大程度上是因为诗歌本身?诗歌,这种与时代的陌生感,是诗歌的特质决定的,还是诗歌的发展陷入了困境?余秀华的出现,这种对诗歌、对诗人的关注,是否能够说是诗歌的春天到来了呢?

  余秀华的走红 诗歌因素占绝大部分

  在一拨又一拨媒体记者追逐余秀华的时候,很多人反对媒体给她贴上“脑瘫诗人”、“农民诗人”的标签,他们称余秀华的诗歌本身非常质朴、动人,希望大家去关注诗歌本身,而不是别的什么。

  对此,著名诗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雷平阳在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时称,余秀华的诗歌来自她的内心,甚至可以说源于她个人的生命体验,充满了想象力。如果她的诗歌经不起阅读的考验,人们对她的关注度将非常有限。我觉得还是她的诗歌支撑起了这次“关注热度”。

  《诗刊》编辑、诗人彭敏回复记者采访时也持同样的观点。他说,一个诗人大红大紫到这种程度,毫无疑问不是因为诗歌本身,但余秀华的确是由诗歌本身的东西在支撑着。在少数几首诗一炮而红之后,她拿得出那么多高水平的诗作供人们深入阅读,并且具有那么高超以至狡黠的应对媒体的智慧。“在以往的新闻事件中,我们很容易看到某些人一夜成名,却在媒体和公众面前现出‘原形’。而余秀华是一个有格局的人,若非如此,这场喧嚣的大戏很可能就不会有这么精彩。”

  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夏义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说:“余秀华的诗歌是健康圆融的,充满诗人的个性和天赋的,洋溢着乡村青草气息的艺术佳构。我以为,无需突出她的残疾,她的作品足以震撼读者的心灵。”

  媒体炒作诗人 对诗歌不一定是好事

  余秀华的诗歌除了震撼读者的心灵,也震撼了出版社。在争抢余秀华诗歌版权中胜出的两家出版社完全没有想到,原本只是抱定“即使没有卖出去,亏了也值”的出版宗旨,竟出人意料地得到了优异回报。余秀华诗集《摇摇晃晃在人间》首印15000册已宣告卖断货,并已经加印5000册。

  余秀华两本诗集破天荒1月内同时开售,开创了中国诗坛罕曾有过的荣光,业内人士称“不啻于为半死不活的诗坛注射了一剂强心针”。但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评论家、诗人杨庆祥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时则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说:“余秀华的命运本身就构成了诗歌的一部分,感觉这已经变成一个娱乐事件了,如果只是作为一个媒体事件,很快就会过去,至于余秀华,她以后继续诗歌创作,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雷平阳并不愿意谈及秀华现象会否带动诗歌的热潮,他说,诗歌不分春天还是冬天,所以诗歌根本就不存在也不需要去迎接什么春天。对此,杨庆祥称,没有任何一个诗人可以持续地成为一个新闻事件,而持续关注,说明诗歌出问题了。“我觉得社会过多的关注,会对诗歌造成伤害,因为写诗本身是个人的心思活动,不需要太多的人关注。例如上世纪90年代的汪国真,电台播出了几首他的诗歌,媒体就一哄而上,其实这种关注是不正常的。”

  彭敏在接受采访时对这个话题还是比较乐观的。他说:“目前余秀华已经是著名诗人,但要成为一个被文学史、诗歌史注意的重要诗人,还需要继续努力。社会知名度很高却不太被诗坛的专业人士认可的诗人也有,比如汪国真、席慕蓉。从诗歌质地来讲,余秀华有希望打破这个魔咒。余秀华现象,包括此前诗歌类微信平台的盛行,可以说是诗歌春天的一个契机,春天最终是否来临,目前还不好说。”

  自媒体时代 为诗歌变革迎来契机?

  彭敏一开始就谈到了微信,认为自媒体可能对诗歌的发展带来某种契机。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得主、四川大学教授周啸天称:“正是当下社会对诗歌的多元化传播,催化了这场诗歌的热潮。这样的诗歌热潮,跟网络传播有必然联系。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可让诗歌和大众产生最迅速而广泛的零距离接触。”

  这一点,从一些诗歌的微信公众号就可以看出。例如,一个名为“为你读诗”的微信公众号,在这个公众号里,每晚十点都会推送一首诗歌,包括文字和邀请知名嘉宾朗诵的音频。该账号从2013年6月至今已吸引到上百万粉丝,而且每晚的推送都有10万以上的阅读量。此外,微信公众号“读首诗再睡觉”、“诗词世界”等也备受大家的喜爱,它们都提供形式多样的看诗、读诗、写诗的栏目,其宗旨也是让更多的人感受诗歌的魅力。

  回到余秀华热本身,其被一步步推向大众的,也正是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平台的发酵。诗人叶匡政表示,余秀华的走红只有在社交网络时代才会发生,余秀华由于身体不便,更加专注于网络,她的诗歌创作也是在网络上成长并逐渐成熟的。“在网络时代,她可以方便地读到大量同行的作品,现在只要登录一个诗歌网站,就能看到很多诗人的作品,这很方便。这对于她诗歌水平的成熟帮助很大。”叶匡政说。

  不过,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杨庆祥也提醒:“网络让表达更自由,也让大家都自有渠道表达,但有些事情往往会呈现相反的两面,有时候表达非常自由的时候,却恰恰表达不出什么东西,恰恰是那种表达不自由的时候,憋出一句话,那句话是最有力量的。”

  热闹终会冷却 未来诗歌当如何绽放

  如何让最有力量的诗歌去感染更多的人?社会不妨把余秀华现象作为一个契机来反思,因为单个的热闹事件终究会冷却,诗歌的未来才是根本的着眼点。

  当然,诗歌的真正繁荣,不是涌现几个余秀华就能带动起来的,也不是自媒体网络技术的问题。这些也只能起到一点辅助作用。更多的思考应该来自于整个社会,来自整个教育。

  在接受采访中,诗人雷平阳显然不愿意关注这个宏大的命题,他坦言:“我只管歌唱,不管歌声能传多远。同样,任何一个读者也只读自己喜欢的诗,不可能什么样的诗歌都全盘接受。社会乃至教育之于诗歌,现在乃是功利期,不谈也罢。”

  虽然有意回避,但雷平阳还是点到了关键,即社会的功利性。无独有偶,杨庆祥也提到了功利。他说,相较于我们的自然科学,我国的文化艺术其实国际化水平是相当高的,足以拿出来和世界叫板的,但现实却是我们的文史哲根本不如自然科学那么受青睐,其中原因也是因为社会的急功近利。

  在向记者具体解释的时候,杨庆祥提到一个问题非常值得我们深思。他说:“你去哈佛、哥大这些世界一流的高校里,大学里面最好的楼、最核心的学科是文史哲,学生们也是先去学文史哲,然后才去学工商管理、去学法学。”视线回到我们自身,杨庆祥认为不是社会引导的问题,这个是需要时间,培养这种氛围至少需要三代。

  对此问题,彭敏认为,随着国家政策的重视和一些事件的刺激(比如莫言获诺奖),整体文化在社会当中的地位将会慢慢提高,诗歌的境遇可能不会有太大的改善,但至少能够渐渐洗脱一部分污名,不再总是被妖魔化。彭敏强调,当诗歌值得受到更多关注的时候,它自然会获得这些关注,如果它尚不足以荣膺大家的关注,那也不必揠苗助长。一切顺其自然。

  彭敏最后意味深长地指出,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目前落后于文学现状太多,甚至落后于文学史太多,亟待引起重视。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