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2015年北京庙会:人挤人吃烤串渐成“新民俗”

2015年02月25日 13:58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

  烟花过后,春节遁走。

  在过去的七天里,庙会,也许是冷寂的北京城中最热闹的场所——2015年的庙会规模虽有缩水,仍能每天吸引数以十万计的游客。

  然而红火背后,少不了失望。在许多人眼中,庙会只是人挤人摊连摊的简单热闹,羊肉串卖拼图的无聊重复。要想在庙会中找点真特色,怎么这么难?

  逛

  人挤人吃烤串渐成“新民俗”

  暌违庙会三五年的光景,岳文亮今年再次光顾了厂甸庙会:“新交了女朋友,春节总得找个借口见面。”

  在岳文亮的印象里,庙会大概分“三个卖”:卖羊肉串的,卖拼图的,卖把式的,“几年不来也没什么遗憾”。

  岳文亮儿时的厂甸庙会,如今已迁址到陶然亭公园,进了庙会东门,就能看到一排“非遗”摊位,最受欢迎的是“毛猴”,这种由蝉蜕为主料做成的工艺品,吸引了不少孩子的目光。相比之下,其他几个摊位则门庭冷落,一个售卖老北京传统玩具的摊位,竟无人问津。

  “面具、木制玩具,这些东西都太大众化了,你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吸引人。”岳文亮还是准备“更进一步”,去餐饮区逛逛,光从人流就能看出,羊肉串和烤鱿鱼,比眼前的民俗展示更有吸引力。

  “过节不就是吃喝玩乐么,人家商家肯定要迎合你这个需要。”对于庙会的单一化,岳文亮表示可以理解,在他看来,即便加入民俗展演等特色环节,也很难如羊肉串这般吸引游客,“大冬天儿的,就算有个文艺展演,大家也不可能杵那看很久。换个角度想,人挤人吃烤串也算一种民俗吧,这么多年都说庙会没新意,这不人也挺多吗?”

  “一折字画”毁掉庙会特色

  大年初二下午,雪后的大观园庙会,显得有些冷清。

  庙会南门外的临时停车场,也有些稀稀落落。陈涛刚把车停好,儿子就从车下蹦下,一路小跑奔向庙会门前的红灯笼。

  “要不是孩子在家无聊就知道玩手机,我才不愿意来庙会。”选择大观园庙会,陈涛表示只是离家近,至于“红楼特色”并不在考虑之中,“孩子还小,不懂什么是红楼梦。何况庙会都差不多,买个风车哄孩子转一圈,我们就回去了。”

  已在园子转了小半天的温女士,则觉得40元的票价多少有些“不值”。初次涉足大观园,温女士本是“慕名而来”,然而园区景色与心目中多少有些差距,再加上雪后地滑,本应举行的“元妃省亲”表演也被临时取消:“没电视剧里那种感觉,基本什么都没看到,房子里就几个破旧的假人,还挺吓人的。”

  让温女士觉得最煞风景的,还是随处可见的“字画展”、“一折销售”——书中的“曲径通幽”、“杏帘在望”,如今门前都被各色商家占领,“每处园子都应该有个精致的介绍,现在那么多高科技手段,完全可以吸引更多游人。可多好的景,门口弄个字画摊,意境一下就没有了。”

  有这种感觉的,远不止温女士一人,受访的十几名游客中,大多数人都觉得庙会“千篇一律”,没有体现出公园本应有的特色。

  “不止大观园,北京好多公园都有自己的特色。庙会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就算卖东西,也可以卖出特色来。比如大观园可以卖红楼人物的人偶,天坛、地坛可以卖标志建筑物的模型。”游客邢雪涛在国外旅游时,当地景点的限定纪念品曾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算是价格贵一些,大家肯定也更喜欢有纪念意义的产品,证明这个庙会我来过。”

  洋表演也敌不过“老把戏”

  与地坛庙会、厂甸庙会等传统庙会不同,朝阳公园国际风情节走的是现代感十足的洋庙会路线。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由三位荷兰艺术家扮演的“星际穿越者”踩着“高跷”来回巡游,虽说装备算不上“高大上”,但奇特的造型还是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拍照。位于公园中央的国际风情表演区,来自俄罗斯、希腊、西班牙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位表演艺术家身着盛装,现场演绎着风格迥异的异域歌舞。

  不过,五花八门的表演似乎依然敌不过套圈儿等“老把戏”的魅力。游乐设施旁的空地上,加菲猫、阿狸、龙猫等各色毛绒玩偶排列整齐、高悬空中,动辄20元起步的价格并未挡住一波波涌入的游客。85后小伙儿徐林也带着父母凑了把热闹,“逛来逛去,也还是只有套圈儿、扔飞镖、投硬币这种项目能参与一把,从小到大都没多大变化,在哪个庙会也都能见着。”对于带孩子的家长来说,今年的洋庙会上倒是多了项不算“洋”的新玩意儿。沙堆前,几辆逼真的迷你挖掘机让不少孩子过了把“技校”的“瘾”。

  既然是庙会,自然也少不了满街飘香的小吃。作为洋庙会,这里除了传统的内蒙古烤肉串、武汉豆皮、油炸蚕蛹外,还多了些西班牙吉事果、美式甜甜圈、德式BBQ、泰国石榴汁等洋气美食,就连卖小吃的商家也有不少“老外”面孔。“乍一看倒是挺别致的,但其实多半就是个噱头。”90后姑娘小颖不禁吐槽,“所谓的台湾美食街上,居然还有台南老北京炸灌肠,仔细一想就觉得不靠谱。”

  议

  “庙会应当变成城市乡愁所在地,有怀旧的感觉”

  萧放(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民俗专家):

  庙会作为北京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变成城市乡愁的所在地,让人们可以在那里看到一些逐渐消失的传统东西,找到一些怀旧的感觉。

  大年初一我也去了庙会,人气确实很旺,印象很深的是套圈儿占的位置特别大,满眼都是毛绒玩具,商业气息特别浓,少了些文化的味道。庙会上也有一些民间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西,做得也都很好,但可能相对冷门,关注的人似乎并不够多。

  每个庙会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主打的特色东西,可以让人在不同庙会上有不同收获,不要让庙会成了羊肉串和套圈儿的聚会。就像现在旅游,全国各地的纪念品都是一个样的,失去了本身的意义。

  对于庙会而言,套圈儿的毛绒玩具可以有,但不应该成为主角。庙会主办方可以搞一些民俗文化体验区,一方面给游客展示手工艺,另一方面也能让游客更多地参与其中,在互动中感受真正的文化氛围。

  “适当减免摊位费,吸引更多民俗产品进入庙会”

  张忠强(北京“兔儿爷”民俗传承推广者):

  我们在庙会开设的“兔儿爷”摊位,销售量在逐年提高,可以看得出,老百姓对于有特色的民俗产品是非常认同的。尤其是手工制作的产品,即便价格比批量生产的工业品贵,也还是能被消费者认可。

  许多在庙会买了“兔儿爷”的顾客,还会在节后再找到我们的店购买。以往这么做的往往都是北京人,是来“怀旧”的;而现在许多从外地来的游客,也会把“兔儿爷”当做北京民俗的特色产品,带回家当做礼品。

  从这些现象看,老百姓的鉴赏能力正在提高,已经不满足于庙会上那些重复的工业产品。大家更愿意去了解民俗产品的特色、由来和制作工艺。庙会可以成为北京民俗的一个展示平台,民俗也可以成为庙会的特色。

  想让民俗成为庙会的特色,我认为还需要主办方出台一些举措。比如给特色产品更多的摊位、更大的摊位面积、更好的展示条件,也可以适当减免摊位费,吸引更多民俗产品进入庙会。

  “想让庙会特色鲜明,应该让庙会恢复祈福的本意”

  陈连山(北京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民俗学会理事):

  庙会起初与信仰紧密相关,新年来临之际,人们要到寺庙等场所进行祭拜,而祭拜时人群聚集,就会产生商业需要,于是便有一些商贩买卖、娱乐活动加入。但总的来说,过去庙会一直是以拜神、敬神为核心,以到庙里烧香为主要活动。后来,我们反对迷信,就把这些东西全部除掉了,由于缺乏信仰动力,庙会只剩下吃喝玩乐,难免会出现同质化的现象。前几年我受北京市文化局委托做庙会评比,每年都要看十个左右的庙会,但看下来感觉大同小异,连小吃都是千篇一律。

  近些年,不少庙会也在尝试营造一定的文化氛围,像天坛、地坛分别举行祭天、祭地等活动,声势浩大,现场观看的人也很多,但这些说到底只是一项表演,看似严肃,实则让这些场所缺少了本身应有的庄重感。包括圆明园等也会组织一些皇家演出,更多的还是商业噱头,并没有太多实质上的文化含义,看的人也多半是图个热闹。厂甸庙会从琉璃厂移到陶然亭公园后,请人化装扮演成财神爷,抱个元宝让大家摸一摸,有那么点意思,但终究只是种娱乐。

  要想让庙会特色鲜明,真正呈现文化多元的格局,就应该让庙会恢复信仰的实质。事实上,各个寺庙祭祀的神灵不同,比如,信道教的去白云观,信佛教的去隆福寺,包含的文化自然就有了差别。白云观娱乐东西没那么多,但年年去的人特别多,雍和宫抢头香排队的人也很多,据说要提前几天去,老百姓去那里烧香、磕头,那是发自内心的精神需要。我们需要创造更加自由平等的文化生活环境,让民俗文化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主笔 吴楠 宗媛媛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