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扬州的过去5个羊年:1955年江都血吸虫病流行(图)

2015年02月25日 14:25 来源:扬州晚报  参与互动()

1955年,江都人民战“瘟神”血吸虫。

1979年,外国游客参观红园盆景。

1979年,点螺漆器台屏《锦绣万年春》。

1991年,市区马路水深超过60厘米。

1991年,抗洪救灾现场。

1991年,杜牧诗碑。

2003年,纪念鉴真东渡日本1250周年。

  阅读提示

  新中国成立后,2015年是我们经历的第六个羊年。此前,共经历过1955年、1967年、1979年、1991年、2003年5个羊年。在过去的这些羊年里,扬州发生过哪些大事情?本报特邀请老扬州讲述他们的羊年记忆。与此同时,记者也从这5个羊年里找出一些历史片断,并试图将这些片断连缀成扬州的发展脉络。

  1955年大事记

  1月5日,普降大雪。宝应湖乔花尖柴滩上400多名渔民被大雪封冻在湖心,省政府和华东空军派出两架飞机,空投大米、棉衣、棉被及日用品,经抢救,灾民全部脱险。

  5月5日,凤凰河拓宽工程中,发现汉墓群和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文物六百多件。

  9月1日,扬州市开始使用江苏省地方粮票和全国通用粮票。

  9月,扬州市江都县血吸虫病流行患者达八万人,县委建立专门防疫组织。

  【你记忆中的那一年】

  血防老兵亲历血吸虫疫情

  “我亲眼目睹了‘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景象。”顾一平是血防战线上的一名老兵,上个世纪50-80年代,高邮、江都等地血吸虫病流行,他见证了防治血吸虫病的整个过程。

  据顾一平讲述,当时江都也是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区。1955年,几乎条条河沟、块块江滩有钉螺,甚至连低洼的田里也有钉螺,全县成千上万的人患有血吸虫病,面黄肌瘦,四肢无力,20岁的成人看上去像八九岁的孩子,生产、生育就更谈不上了。

  小姐妹记忆中的粮票岁月

  粮票成为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挥之不去的记忆。

  据72岁的葛敏回忆,在那个年代,吃定量供应的人家每月月底固定某一天,都要去粮店排队领粮票,其热闹场面仅次于影剧院。“1955年我12岁,生活挺苦的,吃穿用全得靠粮票。”但凡领粮票那几天,粮店门口排着长长的队伍。而葛敏和姐姐每次都有“艰巨”的任务,“每次都是我们先排队,快排到的时候,大人会赶来领取粮票,然后再买些口粮回家。”

  1967年大事记

  1月21日,驻高邮县的解放军张云祥为抢救四名小学生英勇牺牲,6月22日,省军区在泰州召开张云祥纪念大会。

  7月16日,江苏省第一条跨越长江的泰州220千伏输电线路建成,降压110千伏运行。

  9月12日,扬州漆器厂研制的66种共一百多件新产品,运往广州参加第二十二届出口商品展览会展出。

  【你记忆中的那一年】

  解放军车轮下舍命救小学生

  “我永远忘不了1967年的那一天。”周炳桃是烈士张云祥当年救下的小学生之一,“当时张云祥同志驾着一辆乘有两位战友和满载胡萝卜的马车,马突然受惊跳了起来,眼看板车就要压到路边的我们,张云祥果断地紧抽一鞭,可马还是不听话,急刹车也没刹得住,千钧一发之际,他飞快地跳下马车,用手抵住马头,迫使马车改变方向,就在生死攸关的一刹那,马头一抬,张云祥突然失手扑倒在地,沉重的车轮从他的背上斜压过去,马车的行驶方向拨正了,我们四个小学生得救了。”周炳桃一直铭记着,自己的生命是烈士给的。

  战国墓葬中出土了漆器圆盘

  在72岁的王贵荣的记忆里,1967年开始,春节不放假,全国都是如此。“当时开始‘破四旧’,过革命化春节。”家住西湖镇(当年为西湖乡)的王贵荣还记得,就在这一年,西湖的一个战国墓葬中出土了漆器圆盘。“现在陈列在扬州博物馆,我还特意去馆内看过,那个漆盘直径40厘米,是红漆的,用黑漆彩绘云水飞禽纹样,据说代表了当时较高的制作工艺水平。”

  1979年大事记

  5月26日,扬州漆器厂生产的点螺漆器台屏《锦绣万年春》,作为邓颖超副委员长访问朝鲜的礼品赠送给金日成。

  5月1日,扬州工艺厂与园林管理所在何园联合举行灯展,历时四月余,参观者达十万人次,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将此摄入《古城扬州》纪录片。

  7月,日本摄制组来扬拍摄反映鉴真东渡的日本故事片《天平之甍》。

  11月,扬州红园盆景在英国比利时联邦德国参加的盆景展览会获得金奖银奖。

  【你记忆中的那一年】

  扬州点螺漆器被选为国礼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扬州漆器厂开始着手恢复点螺工艺。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曾主持恢复的南林余老厂长仍然记忆犹新。

  “我们在1977年底制成了第一批作品,共15件,这些产品参加了1978年的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一炮打响。”南林余讲述,作为扬州漆器厂的主打产品,《锦绣万年春》台屏惊艳亮相,吸引了前来观展的人们驻足。作品画面由数百个松球近万根松针组成,八千多根翠绿的羽丝组成孔雀蓬松的尾羽。这样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也给前来观展的邓颖超副委员长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被选为国礼。

  何园曾做军区医院、员工宿舍

  “1950年1月11日,苏北行署区的党政机关移驻扬州。当时的扬州几乎成了苏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老扬州李友仁介绍,当时的何园被部队接管,苏北军区医院就在此设立。

  随后,何园又成为某个研究所的办公场所与职工宿舍,走马楼、东一楼、东二楼、东三楼、石涛书屋等,都是研究所职工的宿舍。玉绣楼是研究所的办公楼,玉绣楼前面的楠木厅是研究所的图书馆。“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何园才划归园林部门,修缮一新后于1979年9月重新开放。”李友仁说,这段难忘的经历为何园增添了独一无二的人文情怀。

  1991年大事记

  3月3日,广西电影制片厂《焦裕禄》剧组在扬参加首映式,邀请剧组举办首映式在扬州历史上是第一次。

  5月5日,中国扬州琼花节系列项目之一,二十四桥景区正式开放暨杜牧诗碑揭幕仪式在熙春台举行。同日,从天宁寺御码头至平山堂下全长近十华里的水上通道“乾隆水上游览线”正式开通。

  5月下旬,扬州遭遇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从6月29日起又遭连续特大暴雨袭击,短短半个月降雨1000毫米,是正常年景整个梅雨量的五倍。

  6月13日,根据琼瑶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青青河边草》来扬拍摄,这是台湾影视界首次在扬州拍摄故事片。

  6月,“绿杨春”茶通过3年研制终成功,于1991年经国内专家鉴定通过。

  【你记忆中的那一年】

  乡民用3万多条裤子装泥筑堤

  1991年,刚刚进入梅雨季节,大雨就下个不停。水灾发生后,有900万人民参与抗洪救灾。

  “我母亲曾住在宝应县水泗乡,她跟我讲过当年抗灾的经过。”市民徐薇说,那时候水泗乡地势最低洼,83公里的大圩内,不仅有数万亩良田,还居住着3万多居民,堤内堤外水位相差2米以上。“当时全乡1万多人冒着倾盆大雨,昼夜加高加固圩堤。后来全乡35万只用于装土加固堤岸的蛇皮袋全部用光,装粮食的口袋也拿出来了,雨还在下,水还在涨,保堤的人民毫不犹豫脱下长裤用于装泥筑堤,全乡人民捐献了3万多条裤子,都用来装土保圩。”后来,那里还被乡民称作“裤子圩”。

  “绿杨春”茶研制成功

  “作为丘陵地区,仪征市自1957年开始试种茶叶。”拥有150亩茶园的仪征青山镇官山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社长彭云,与茶叶打交道已20多年,“我记得十多年前仪征的茶叶就卖三四百元一斤,当时我们就是缺少像‘安吉白茶’、‘洞庭碧螺春’、‘安溪铁观音’这样的统一招牌。”

  直到1988年,为打造扬州茶叶品牌,成立了扬州地方名茶研究小组,抽调相关技术人员和几家茶场制茶能手集中在仪征捺山茶场开展研制工作。经过3年努力研制成功“绿杨春”茶,完成了该茶的省级地方标准。而“绿杨春”也终于成了具有扬州特色的高档绿茶。

  二分明月楼修复开放

  据45岁的市民王兰回忆,那时的琼花节是两年举办一次,1991年参加琼花节的组委会成员及国内外嘉宾有数百人,“后来我们曾特意去参观过杜牧诗碑位,就在熙春台左前侧,碑长和高都是2米多,宽1米左右,是用汉白玉雕成,上镌刻着唐代诗人杜牧《送扬州韩绰判官》的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王兰记得,后来在年底,二分明月楼开工修复完成了其中几个景点,“我姨妈家就住在甘泉路附近,现在经常会去二分明月楼逛一逛,跟老街坊聊天看风景。”

  2003年大事记

  1月1日,扬州博物馆新馆扬州雕版印刷博物馆奠基。双博馆占地5.07公顷,投资规模1.2亿元。

  4月23日,全国首届修脚师考核鉴定在扬州举行,陆琴、周业红、侯小玲、朱才林、陆松林等十三人通过了全国首批修脚工种职业技师评审。

  5月1日,扬州市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全市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等各类户口性质,居民按照居住地登记户口统称居民户口。

  7月4日至5日,全市普降暴雨、特大暴雨,里下河地区围水面积12.6万公顷,受灾人口60万,市区内涝严重。这是扬州近五十年来最大的一次降水。

  11月2日,扬州市召开纪念大会纪念鉴真东渡日本1250周年。同日,1250年前鉴真东渡日本时带去的三颗舍利子由日本唐招提寺长老益田快范、执事西山明彦护送回归大明寺供奉。

  【你记忆中的那一年】

  大雨中扬州首次启用防洪门

  2003年7月,由于连续强降水,当时市区不少路段有不同程度积水,浅的30厘米至50厘米,深的一米以上。

  高邮送桥人陈富祥记得,当时三百多名官兵赴高邮送桥参加抗洪抢险,“听说我们高邮湖水位创历史新高,形势很危急,后来应急部门就开启邵仙节制闸经芒稻河泄洪。”据悉,当时全市航道首次全面断航,高邮运西船闸下游放下防洪门,这也是扬州首次启用防洪门。

  贫困家庭住进保障房

  2003年10月1日,当黄金苑居民拿到新房钥匙时,不少人高兴得哭了。回想起当年入住的情景,李绍北仍感激政府帮他解决了三代人挤在三十平米小房子的困境。

  “2002,政府颁布了住房保障的相关办法,里面有一条就是关于困难家庭符合条件的,可以享受保障住房。”李绍北说,他申请了之后,在10月份就拿到了新房。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