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1884年上海推出《点石斋画报》 用图文刊载时事

2015年03月06日 08:54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

  ■本报记者 徐维欣

  气球载人升空、“大船”深潜海底……如今看来,这些都已司空见惯,若是放在晚清时期,这样的场景对于东方古国居民而言,无疑是天马行空,幸而一份画报将这些当时西方冒出的新玩意儿带入了申城。这或许是当年《点石斋画报》受到市民推崇和喜爱的缘由之一。

  眼下,“画说晚清——走进《点石斋画报》开启的读图时代”展览正在上海鲁迅纪念馆举行,展览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藏的4000余幅《点石斋画报》画稿中甄选出的近50张画报图片,向观众展现出19世纪末的上海社会万象,意蕴绵长。

  细致刻画社会百态

  1872年,《申报》诞生于开埠后中外贸易繁盛的上海,第一次真正面向中国读者报道新闻时事和商业动态,开创了本土商业报纸运作模式。

  1884年《申报》推出中国最早的旬刊画报《点石斋画报》,以生动的图文形式刊载科学新知、时事新闻、市井琐话、奇风异俗等内容,打破了文字传播的单一模式。

  策展人邵文菁表示,当时石印印刷技术的成熟,让此前雕版印刷时代图画难以大范围印刷传播的问题得以解决,并且在成本上仅为后者的三分之一,客观上推动了画报的流行。在回顾上海报业发展历史的同时,展览更是将晚清上海的民生百态展现得淋漓尽致。《放莲花灯》《喜迎紫姑》等图片无疑将勾起如今已是祖辈那代人幼年时的记忆,一些如今已经有些淡忘甚至陌生的传统节庆在画面中重展盛景。

  在展览“时闻时事”板块,两幅“强夺公所,法人残忍”的图片描写的正是“四明公所事件”;《痌瘝在抱》则聚焦甲午战争表达了强烈的抗日情怀;而《车夫仗义》《好行其德》等讲述了当时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故事。

  形象呈现西学东渐

  除了唤起爱国热情和记录当年社会百态,传播科学技术也是《点石斋画报》的重要功能之一。参与《点石斋画报》绘画的吴友如、张志瀛、周权香等20余位画师,原本大多在苏州从事年画创作,没有学习西洋画的记录,更未有海外“镀金”的经历。他们所绘制的“海外奇谈”,不少是参照国外报纸的照片。

  不过,在缺少照片参照的情况下,画师们笔下的一些西洋新技术就显得有些另类,甚至被添加了不少想象的成分,有些画面与事实的差距颇大。

  比如,1890年上海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报道:有西人制成新式气球一具,能载八千五百磅之重,升放空中,每点钟行二十五米,各国苟制造此球为行营之用,水陆之兵可以废;况配大炮于球中,居高击下,凡铁桥、轮舰、炮台、火药库、电报局及水陆兵弁,皆不可恃。此气球之善于摧敌也。由于《字林西报》配了热气球的形状,因而画师朱儒贤描绘的热气球与真实的十分接近。

  “不过仔细看,图画背景中的山水,明显可以看出中国山水画的东方意境。”邵文菁指出。

  而《水底行船》则因为没有相关图片资料,所绘“潜艇”与实物相去甚远。但无论如何,彼时西方兴起的科学技术已经开始通过图片,具象地传入东方古国。

  终刊于1898年的《点石斋画报》在退出历史舞台之后并未被人们忘怀。鲁迅称其为“要知道‘时务’的人们的耳目”。

  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积淀,《点石斋画报》依旧散发着醇厚的海派文化魅力。它不仅形象地呈现了晚清社会西学东渐的历史变迁,全面展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变化,还体现了技术创新对出版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