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余秀华热”照亮多少残缺?

2015年03月06日 14:54 来源:苏州日报  参与互动()

  □齐红(大学教师)

  多家出版社争抢,两家出版社同时出版——湖南文艺出版社更是喊出“亏本也要出”的口号——这样一个时代,一位女诗人的诗作引发如此轰动的效应,你相信这是诗歌的力量么?

  这个女诗人就是余秀华,她在二月份相继面世的两本诗集分别是《摇摇晃晃的人间》和《月光落在左手上》。

  还是要首先抛开所有加在这个女诗人头上的标签,进入她的诗歌世界,看看这场热闹的因由。除了网络爆红、转载率极高的《你没有看见我被遮蔽的部分》《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我养的小狗,叫小巫》等之外,我翻看了她博客里几乎所有的诗歌,这些诗歌里有深入骨髓的孤独、寂寞、绝望:“抱膝于午夜,听窗外的凋零之声……我不知道向谁呼救”“没有一种黑能深过我”(《午夜》);有对生活的恐惧、紧张、怀疑,以至仇恨:“我有这样被摧毁,被撕碎,被抛弃的恐慌”(《颤栗》),“渴望一场没有预谋,比死亡更厚的大雪/它要突如其来,要如倾如注,把所有的仇恨都往下砸”(《渴望一场大雪》);而在这些无法逃脱的锐利体验中,更是夹杂着对爱情与幸福的强烈渴望:需要多少人间灰尘才能掩盖住一个“女子/血肉模糊却依然发出光芒的情意”(《你没有看见我被遮蔽的部分》)……

  虽然参差不齐,但大多数诗作是对个体经验率直、真切的呈现——不错,这些非常态的生命体验缘于她的身体现实,也是各大媒介乐意加载的第一重标签:她是一个脑瘫患者,身体的扭曲与颤抖使得日常生活和写作都变得异常吃力。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那些出现在诗中的关乎爱、自由、飞翔的梦想才具备了超乎寻常的悲怆与痛感:“我总是情不自禁地说服自己/就让一朵花走进灯光,再隐退于黑暗”。(《假如开出一朵花》)

  这重标签之外,她又是一个地道的农民,长年生活在湖北钟祥一个名叫横店的小村,一个只上到高中二年级便辍学在家的女性。“脑瘫患者”“农民诗人”“女性”——在一个资讯发达的时代,这些足以打造出一个吸引眼球的“媒介奇观”,余秀华和她的诗作因此成为被出版社抢夺的对象,据说《摇摇晃晃的人间》销量已达15000册。

  而这些标签正在淹没、毁损着余秀华的诗歌写作——如鲍德里亚所言,媒介信息社会的最大特点就是信息与意义瓦解为“纯粹外观”,病痛、残缺、意外……都是“外观”的绝好点缀。蜂拥而至的余秀华的读者,有多少人愿意单纯直面她的诗歌本身?让我觉得尤其悲哀的是,余秀华在媒介制造的热闹“围观”中露出了她的精明:半推半就地认同并利用这种“热闹”,出版诗集、接受访谈,爆料某记者对她的压制,出任钟祥作协副主席……这是否算另一种远甚于身体残疾的“精神残缺”?

  所以,把她称作“中国的艾米丽·狄金森”未免是一种过誉,真正优秀的写作应该让人在精神上站起来,而不是倒下去,愿余秀华能在热闹中“冷”下来,回到原初诗歌写作的纯粹之境。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