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马来西亚华人自费办国学:国学不仅是穿唐装汉服

2015年03月10日 08:06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

  丹江弟子规教育学中心的幼儿班正在上课。

  张伟慈

 

  广东籍马来西亚华人自费办国学 教授弟子规 提供免费素食

  昨日,在马来西亚吉兰丹州的4万华人都在关注一件事,就是当地去年12月严重水灾,华人对当地灾情进行全面摸底并捐助,其中一位祖籍广东的华人特别引人注目。

  张伟慈是马来西亚第三代华人,2008年3月1日,他在马来西亚吉兰丹州开办了第一家国学学堂——丹江弟子规教育学中心,免费为当地人进行国学授课,并开办了提供免费就餐的素食馆。

  起步之初,他的行为也被认为是“开倒车”。他说,他喜欢传统文化,遇到好的老师,从商也积累了一定财富,他认为自己有特定的机缘来做这件事。近年来,他讲学的足迹跨越中国东南西北,还在马来西亚推动了“光盘”行动,此外,还推广“素食”、“公益微电影”等风气。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杜安娜、李华 实习生彭丽娜

  自己用200元的手机 投资公益一掷千金

  张伟慈,马来西亚第三代华人,他的祖父是广东省开平市人,从小学习中文、马来文和英语三种语言。他喜欢传统文化,但他说,身居海外,“传统文化缺失,对国学只是形成粗浅的认识。”

  2008年3月,他成立马来西亚丹江弟子规教育学中心,免费教授学生传统文化。当时有人觉得他疯了,大家对他不理解,以为他在从事不法营销,是在开倒车。他就一家家学校去推广。他开设了幼儿班和小学班,学生们半天在学校接受教育,半天在弟子规教育中心学习。他要求每位家长每个周末都要来上课。他举例说,学生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回到家看到父母在打麻将,父母没有成为一个好榜样,学生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如果家长连续三次不上课,就把家长和孩子劝退。然后再录取候补学生,“每年大概有30多名学生候补。”目前,他的教育中心,一年教授学生70余人。

  与此同时,他的讲学也走向国内,北至东北沈阳,西至内蒙古,东至浙江,南到上海等多地讲学。他也看到社会上形成功利思维的氛围,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有形式而无内涵。

  同时张伟慈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教授不能再是文言文“之乎者也”式的晦涩难懂,他从西方电影中,学习叙述方式。比如,他采取了“一问一答”的形式,学生在线提问有关当下爱情、社会、压力等各方面的问题,他从论语的角度去回答。这样生动的形式,学生们喜欢。

  “一个人可能刚开始为的是某些目的而在表演,但不可能表演几年。”中心的志愿者郑丽红看到张伟慈推广儒学言行一致,简单生活依旧住快捷酒店,至今用的是200多元的手机。而对于公益需要投入的资金,他却不吝色,“拍公益微电影需要买设备,他直接给导演几十万元,助学捐款一投也是几万元。”

  “对我来说三菜一汤已经很好了,而且吃饭不用花那么时间。吃一顿20分钟还可以。”张伟慈说,住的很简单,去上海讲学时住的酒店100多元,“我们在学习传统文化,如果我们讲一套做一套说不过去。”

  他说,他们在推广“光盘”,大鱼大肉说不过去,所以一切从简,“对我来说吃得简单,住的简单,精神丰富才是最重要的。”

  妈妈说我年纪轻轻搞老人家做的事

  记者:做这个公益肯定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从商是否奠定了基础?

  张伟慈:这也是我那么疯狂的原因,全马来西亚像我这样年纪不是很大,而且可以说放开自己的事业,又可以弘扬或者学习传统文化,有这样条件的人不多,甚至没有,经济是其中一个条件。

  记者:你是马来西亚的华人,你怎么做到从喜欢传统文化到能够讲授传统文化?

  张伟慈:我想一是从小接受经典教育;二是你既然要推广传统文化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要特别浓厚的兴趣,要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最重要你要好的老师,我有幸接触到所以接触到净空老和尚、唐瑜凌等老师。

  记者:当时你的家人支持你吗?

  张伟慈:好唠叨。尤其是我妈妈,你在干吗,那时候才30多岁,我今年41岁了,你30多岁在搞老人家做的事情。可是我觉得不是的,这不是老人家做的事,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应该做的事。而且也没有人在做,确实要遭受不少的白眼。

  记者:从商的这种经历,还有现在你做传统文化的推广,你觉得之间区别是什么?

  张伟慈:我做的黄金生意,过去所接触的都是行家,顾客就是厂商、珠宝商等等,可是我现在所接触的更广了,我甚至到北京讲学,我们可以跟部长、领导一起吃饭、聊天,可以跟导演、演员,跟各门各派各路人士都认识,我觉得挺好玩的,让我的眼界都开拓了不少。

  记者:开始时阻碍多,是如何克服的?

  张伟慈:马来西亚有1290多所华文小学,2004年到今年11年了,这十多年的推展,今天绝大部分的学校都知道《弟子规》是什么,这个阻力越来越小。从抗拒到认识,到认同。其实也不是我一个人在做,是好多,我们有人出来讲的时候,就会有志同道合的老师,还有很多我的师兄们,他们也一直出来在讲,慢慢就变成了全马来西亚的一种大风气。它是从一个榜样带动一个榜样的,听起来好笨,有点像愚公移山,可是我们就这样笨的开始。

  鞠躬、穿唐装、汉服只是流于中国文化的形式

  记者:你提到在传统文化可能是形式大于内涵,那时有什么典型的例子?

  张伟慈:典型的形式就是见到每个人都鞠躬,有些《弟子规》老师见到高官显贵就鞠躬,见到平民百姓就不理不睬,他那种鞠躬不叫鞠躬,叫谄媚。这个叫流于形式,而不懂内涵。再比如,很多人搞传统文化一定要穿唐装、汉服,那是走形式。我见过一位女老师,他们在五楼办培训,结果她穿着很端庄,穿着唐装。培训开幕礼仪一过,我看到她从五楼下到二楼,进了洗手间出来就换了一套衣服,她穿得很性感。牛仔裤有好多洞,一个洞一个洞,头发马上就变形了。我把她称为超人,一进了厕所就变形了,这个就叫形式。

  记者:你在传播的时候怎么换一下你的叙述方式,让学生、老师接受?

  张伟慈:我们之所以过于强调形式或者流于形式是因为我们不懂内涵,是老师的过失。我在学怎样叙述这样深奥、难懂的文言文给年轻人知道。

  此外,还有公益微电影,比如这次刚刚拍的一部叫《常理举要》,专门讲理的。

  记者:你们是在恢复私塾教育吗?

  张伟慈:私塾教育就是我们今天要复兴的教育,什么叫私塾教育?从小让他背,小时死背,大时活用,重要的是老师要引导,今天老师教五岁的孩子,可能老师不用回答,五岁孩子说我爱他,他不爱我怎么办。可能到了他15岁的时候老师就懂得回答15岁的学生。而今天好多马来西亚的《弟子规》老师,他们只懂得教5岁的孩子背,他们不懂得回答15岁孩子所提问的问题。我对老师的要求自己一定要日日新,不断地温故而知新。

  记者:你这边的教育中心有幼儿班、小学班、家长班,为什么把家长也拉进来?

  张伟慈:我们中心的孩子一年大概70多位。每周上课5天,每天3个小时到4个小时。家长当中有一些企业家,还有白领,有钱的有,没钱的也有。家长也加入(学习),是因为我不想孩子学的时候,回到家里看到家长在打麻将。很多时候我们在这里之乎者也,回到家里看到家长在打麻将、喝酒。你会觉得孩子心里有反差。

  将“光盘”行动引入马来西亚

  记者:你提到国内东南西北很多地方讲学,都在提两个典型问题,一个信任危机,一个信仰危机,能细说一下吗?

  张伟慈:这是国内一名图书馆馆长说的,他说中国人有两个问题:一个是信仰危机,失去信仰。他会谁都不相信,到最后他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是第一的。相信自己是很危险的,不讲仁义道德,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信任危机,信任危机我本来是好人,可是我们受骗上当之后我就变成坏人,我不信任你,你不信任我。他会变成一种恶性的循环,一直在扩大,再扩大。结果他就会变成一股大风气。

  记者:你是如何把“光盘行动”带回到马来西亚?

  张伟慈:前年,马来西亚最大的报纸《星洲日报》,刊载了我们的光盘行动,从那天开始,好多团体看到这个行动,都在效仿。一个接一个,在全马来西亚开始推广起来。我们推广这样的项目之后,这样的运动分成两组人,一组人叫教学团队,一组人叫艺人歌手团队,两组人同时往民间学校团体出发,艺术歌手团队带领十多个艺人,唱唱歌,“光盘”做成曲子。另外一些企业家说光盘很好,今天我们已经从光盘到农耕,让孩子去接触森林、大地、农产,自己去做耕种,了解一粥一饭来得不易。

  记者:你的祖籍是广东开平,但你没去过广东讲学,为什么?

  张伟慈:去广东没机会,有机会去走走。因为我老祖母给我说,广东省开平县张家村那所学校有刻上我们的名字,有机会一定要回去看。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