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余华杂文集被批是"注水肉" 书评人瘦竹:他已堕落

2015年03月10日 11:17 来源:乌鲁木齐晚报  参与互动()

  今年2月,余华将十年来在文学与现实中的呼喊与回望集结成杂文集《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首度出版。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借一句作家的言论称赞余华,“在面对中国幽暗复杂的现实时,没有在人民的疾苦面前闭上眼睛,没有背过身去,而是以犀利的目光洞察时代。”

  而这部号称十年磨一剑的杂文集,却被批是“注水肉”。书评人瘦竹说,这是一个七拼八凑的大拼盘,里面有些部分还有些营养,但更多的是让人食之无味又无比厌倦的“鸡毛蒜皮”,就是在这些“鸡毛蒜皮”里都不乏“注水肉”。

  余华 我们都是病人

  在《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这篇同名杂文中,余华以六一儿童节的一个新闻报道为例,一个北京的小男孩想要的礼物是一架真正的波音飞机,而一个西北小女孩则羞怯地希望得到一双白球鞋。他写道,“两个孩子梦想之间的差距,显示了两个极端……历史的差距让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欧洲四百年的动荡万变,而现实的差距又将同时代中国人分裂到不同的时代里去了……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生活在现实和历史双重的巨大差距里。”

  “这就是我的写作,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出发,经过政治、历史、经济、社会、体育、文化、情感、欲望、隐私等等,然后再回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我们都是病人,因为我们一直生活在两种极端里,与其说我是在讲故事,不如说我是在寻求治疗,因为我是一个病人。”余华如是说。

  余华告诉记者,这本杂文集也许不能为读者提供“面目全非的社会”中的出路。“我没有找到答案,写书的过程就是寻找答案,但答案是找不到的。”他说小说家应该是社会的速记员,记录下社会的变化。“同一件事,媒体的工作是客观报道新闻,小说家应该提出更多的角度。”

  为何选择《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作为书名,在北京举办的新书发布会上,余华表示“没什么刻意的,就是觉得它是最好的”。书的封面则以灯火通明的城市夜景与破烂不堪的棚屋泥地作为对比。

  如果算上最后的两篇附录《〈兄弟〉创作日记》、〈第七天〉之后》,《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共计42篇文章,这些文章粗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文学有关的,一类是与文学无关的,而这两个大类又可分成若干小类。

  除了探讨社会问题外,余华在这本杂文集里也谈到了文学与写作,回应了自己写作风格的转变。余华谈到被问过多次的问题,“为什么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短篇小说里有那么多血腥暴力,为什么到了九十年代的长篇小说里,这个趋势明显减少了。这都是我从26岁到29岁的三年里干的事情,我的写作沉浸在血腥和暴力中无法自拔。”在文中,余华从童年目睹很多死刑执行开始写起,余华写道,所谓文风的改变源于他做的一个梦,他梦到自己被人追杀并且执行死刑。”

  瘦竹 他不是一个人堕落

  从《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2月出版至今,褒贬不一。如今书评人瘦竹批其“注水肉”,更是将此书中的种种不是数落了个遍。如瘦竹说,“为了让这篇文章尽量不成为批判稿,我尽量在这本书里找出一些闪光点来,虽然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余华最重要的身份是作家,读者自然最关心的是他的文学成长之路、他眼中的中国当代文学的变迁以及他对文学的看法,这些自然要去那些与文学有关的文章里寻找。这些文章大概包括创作谈(《〈兄弟〉创作日记》、《〈第七天〉之后》、《一个记忆回来了》等)、书评(《伊恩?麦克尤恩后遗症》、《我们的安魂曲》等)、文坛八卦逸事(《篮球场上踢足球》、《作家踢足球》、《录像带电影》等)。”

  对于熟悉余华成长经历以及创作生涯的读者,阅读这些文章首先等于把“余华往事”又重温了一下,比如众所周知他是医生的儿子,成长在一个小县城里,从小见惯了生死,而这一切对余华日后的创作生涯形成了深远的影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门渐开,马尔克斯、海明威、福克纳、博尔赫斯们涌入中国,于是余华等吸足了“狼奶”,“先锋”日盛……

  瘦竹坦言,在读这本书之前,他最担心的就是再听一遍这些故事,但果不其然。“至于余华在还没有红以前曾经和日后像他一样成为大碗的莫言、苏童、格非、史铁生等吃过饭、打过球、翻过墙、同过宿,我相信大多数读者和我一样了无兴趣。”

  瘦竹说,“我实在弄不清楚他把那些杂七杂八的文章塞进这本书里意欲何为,他的读者自然是冲着他的作家牌子来的,谁又愿意来分享他的观球经历(《南非笔记》、《迈阿密&达拉斯笔记》)、游山玩水(《在日本的细节里旅行》、《纽约笔记》)、邻居的噪音(《七天日记》)、儿子成长记(《儿子的固执》、《写给儿子的信》)等等,并不是说这些不可以入文,但总得有趣、深刻、优美些吧,但在我看来,这些指标无一达标。”

  瘦竹感叹,余华堕落如此,作为曾经的一个热爱者,他真是难以接受而又无比痛心。“如今的余华也许唯一值得安慰的是有人与他同‘坠’,马原、苏童比他实在也好不到哪里去。”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