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近60年国营老面馆关张 最后一天座无虚席(图)

2015年03月26日 15:13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

  昨晚新成削面馆摘下了牌匾,北京晨报拍客和众多老北京见证了这一告别时刻。

  新成削面馆的点菜窗口,有大家熟悉的面孔,有老旧的算盘和菜谱。

  最后一批食客都会频频举起相机,和即将成为历史的新成削面馆合影留念。

  店员捧着一只雪白的搪瓷碗,加上刚出锅的刀削面,舀一勺老汤,顺着碗边“呼啦”浇灌下去,冒出白腾腾的热气,接过面的顾客捧起碗吸溜吸溜吃得浑身发热,跟一块拼桌的游客唠叨着一路的见闻……昨晚将近10点,削面馆内走出最后一名顾客,随后,厨师唐师傅和伙计合力将新成削面馆的牌匾摘下,自此,在前门经营了近60年的国营饭馆和大家正式说“再见”。

  最后一天座无虚席

  昨天上午,前门粮食店街新成削面馆内热闹非凡,店里临时找来帮忙的几个年轻的伙计吆喝着客人下的菜单,不到50平方米的面馆内人头攒动,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聚在拼凑的桌子旁相互聊着一路的见闻,时不时举起手机,拍下面馆内一直保存到现在的老场景,十几位老街坊拎着打包好的饭菜咂摸着嘴跟店里的员工道别。

  “呦,来了您呐?今儿人多,您先等等,一会儿给您找个地儿。”家住附近的秦大叔今年58岁了,特意赶着午饭的点儿来跟店里的老伙计聊聊天,秦大叔称,早在30多年前,自己还在上学的时候就开始对这家面馆有了印象,“吃一顿饱饭用不了两毛钱,面里还有肉丁,解馋啊。那会儿我每周至少来这儿两次改善生活。得有小十年没再来过啦,这不听说最后一天了吗,回来再看看,店里的伙计还是当初那批,都是老熟人。”

  下午两点,店里等候点菜的长队仍排到面馆外,柜台前的伙计噼里啪啦地拨着布满油污的算盘,一边从老旧的木箱里给客人找换零钱,一边跟身旁开酒的老搭档念叨着:“还是等客人来了再起火,要不然菜凉了不好,咱就最后一天了,把每个客人都照顾好,累点儿就累点儿,都是冲着咱这来的,就得让人家吃完能留个念想。”

  下午两点半,新成削面馆暂时关门,结束了上午的营业。据店内员工介绍,每天中午店面馆都会关门谢客休息一小时左右,“今天比平时规定的两点暂停营业晚了半个小时,人太多,不能不让大家吃啊!”尽管如此,店门口仍聚集了十来号人拍照留念,很多刚来还没进店的食客均在门外等候开门。

  60年不变的情怀

  “没想到这几天会来这么多人,一把老骨头快忙不动啦。”59岁的李国荣坐在厨房门口,握着装满热水的罐头瓶子,看着老伙计们收拾桌子。据李阿姨介绍,新成削面馆早在1956年前是个私人饭店,1956年公私合营时,成为当时宣武区饮食公司旗下的国营饭馆,改革开放后由个人承包,随后李阿姨便被员工们选为面馆的经理,之后饭馆一直在租用店面,“每个月租金上万,房东也要收房了,我们这小本生意在前门这块儿商业街上,维持不下去。”

  李阿姨挑来一碗刀削面,用大舀子从大锅里舀起一勺老汤,撒上两瓣大蒜,呼噜呼噜地吃了起来,“这几天来的好多都是年轻人,都是应景儿来的,看着他们说好吃我打心眼儿里高兴,跟以前我给家里孩子做饭一个感觉。”

  李阿姨看了看表,招呼着员工赶紧去后厨吃午饭,一会儿到点儿又要开门迎客,“都说老店有老店的味道,这吊扇、铁衣钩、木框玻璃柜台,都是七八十年代留下来的,门口挂着的那块匾,打从开店就一直挂着,上面的拼音字母有几个都掉了,但是‘国营’俩字还能留到现在也是万幸。”

  物美价廉有秘方

  “说句实在话,我们这菜饭做的都挺家常的,味道也没有很特别,往前退二十年,满北京城的胡同里都是咱这样的小馆子,人们来怀念的就是要消失的感觉。”53岁的张占虎站在柜台里,头也不抬地拨弄着算盘,计算着一上午的收入。

  “店里招牌的就是这小炖肉刀削面,一大碗,10块钱。”张大叔伸手指着墙上手写的黄纸红字的菜单说,“头天市场买的上等猪肉,切成肉丁,第二天早起开门就用大锅熬汤,得熬俩小时,不能用高压锅,肉该炖烂了,零零散散的没有嚼劲。”张大叔擦拭着已经脱皮的柜台,神秘地笑了笑说:“有秘诀呢,肉汤里加15种调料,都从同仁堂买的,真正的滋补,多少年摸索出来的老汤底料配方,不外传。这都是在材料上下功夫,得对得起咱‘国营’这块招牌。”

  张大叔踮起脚往后厨望了望,指了指正在炒菜的一师傅,“他是咱这儿的御用大厨,别看是外地人,北京菜做得特别地道。”后厨的唐师傅今年31岁,在店里一干就是15年,“我在技校学过三年厨,16岁时候就来了这,后厨一直就是我一个人做菜。附近这几条街的老街坊,你挨个儿问去吧,都知道咱家这菜饭够滋味儿。”唐师傅用围裙蹭着手,一脸的骄傲,“科班出身的厨子,那就是不一样。”

  经理愁员工生计

  临近傍晚时分,前门整条街上都闪起了霓虹灯,新成削面馆门外仅亮起一盏白炽灯打亮着牌匾,屋内昏黄的灯光映过纱窗洒在街面上,店里的老顾客还在推杯换盏使劲儿吆喝着,“老姐姐,赶明儿咱会换地儿吗?”“关啦,回家该享福去啦。”李阿姨靠在柜台旁看着这些老街坊,一脸欣慰,“都这个岁数了,还能再干多久?早该退休啦,一个月1000多块钱,成天从早忙到晚,家里孩子压根儿就不乐意我再做这个了。”李阿姨搓着鼻子笑道,“现在就担心关了门我这店里还有几个30来岁的孩子就失业啦,都跟了我有十来年了,全是本分人。明儿我们就关门了,人家也没地方去了,我就愁不能给他们再找个食堂的活儿,哪怕做帮厨呢,光靠怀旧、靠对老北京这份情感硬撑着不管饱,他们得养家啊。”

  李阿姨舍不得这个面馆,特别是这些年来跟老街坊和员工间建立的深厚友谊,“一块儿走过这么多年,之后就真的各奔东西了,还能不能聚到一起难说。我想着晚上关门了吃顿散伙饭,好好聊聊,以前这一年到头都起早贪黑,这削面馆打明儿起,就是历史啦。”

  晨报记者 陈佳兴/文

  王颖/摄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