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表兄弟结伴学医投抗日战场 大屠杀前为救人均阵亡

2015年04月11日 09:09 来源:现代快报  参与互动()

  在江苏盐城东台溱东镇罗二村,刘伯珩和潘应时两位英烈的故事,已经没有多少人能说得清了。连日来,现代快报记者辗转从苏州、南通、盐城、泰州、扬州、上海6地搜寻刘伯珩和潘应时这对表兄弟的抗战故事,截至昨天,潘应时的弟弟潘应国已经找到,现居上海,他说,两个哥哥小时候一直跟着叔叔行医,抗战爆发后,哥俩参军。记者从他们亲属后代口口相传中得知,南京大屠杀前一天,这对表兄弟随部队撤退到长江边,为了救一位女子,殉难于长江边。现代快报记者 金凤 宋体佳

  表兄弟俩当军医不久,阵亡长江边

  “自我懂事起,经常看到妈妈和大伯母哭,我哥哥和大表哥牺牲后,她们很悲痛。小时候,我们一调皮捣蛋,妈妈就会说,一点不像你们大哥,他很懂事,也很孝顺。”潘应国口中的大哥,是1937年12月12日阵亡于南京江边的潘应时。

  现居上海的潘应国,是潘应时最小的弟弟,大哥阵亡时,他仅1岁。长期以来,留在档案中的潘应时,仅有寥寥几十个字,记录下他生前最后一刻的经历。“潘应时,任职于宪兵教导团团部二等佐军医,为江苏东台人,于1937年12月12日的南京保卫战阵亡,忠骸尚未寻获,父荦安,母崔氏”。

  小时候,潘应国常听妈妈念叨这个家族中最疼爱的长房长孙。潘应国的叔叔潘以虎,上世纪20年代从南通医专毕业后,开了个私人诊所,当时潘应时就到他的诊所里跟着叔叔学医,与他一起学徒的,还有大表哥刘伯珩。

  “在‘七七’炮响之后,他们离开县城医院,奔赴抗日前线南京,成了军中的白衣战士。”潘应国说,家族中有人说,这两个年轻人思想进步,一心想投笔从戎。

  刚参军时,家里人还能不时收到他们的家信,但南京沦陷后,潘家人很快听到了噩耗。

  “当时有人给家里带话说,他们一起退到江边,本来抱着一块门板,漂在江面上,后来为了救一个女子,耽误了一点时间,被机枪扫射后,倒进长江里。”

  所在宪兵教导团,担负救护掩护任务

  潘应国说,抗战结束后,潘家在一段时间还享受着潘应时用生命换来的烈士抚恤金。“有件事我记得很清楚,1948年的时候,物价飞涨,大哥的抚恤金发下来了,爸爸说,你赶快拿着买米去,看到什么就买什么,后来,我用这点抚恤金买回来五升米,那一次,我们沾了哥哥的光。”

  潘应国说,妈妈在世时,对潘应国思念极深,“过年的供桌上,总会有大哥的一个位子。”

  潘应时和刘伯珩生前所在的部队,在南京保卫战期间担负警戒、救护及掩护任务。南京方志办史学研究者胡卓然发现了宪兵教导团老兵李经甫的一篇回忆:“其时我任宪兵教导团第四队队长,驻三十四标营区,团长指定负责敌机空袭时,从花牌楼夫子庙沿中华路至雨花台担任警戒及救护之任务。”担任军医的潘应时和刘伯珩,当时应该承担的就是救护任务。

  另外,教导团当时在清凉山也有守备部队。《宪兵司令部在京抗战部队战斗详报》显示,“教导团第一营附宪五团之重机枪连,配备于上新河、棉花堤之阵地。教导团配备于水西门、汉中门至清凉山二十八号机枪掩体之线”。

  战斗开始后,“宪兵教导团及第五团之一部为右地区队,即时进入清凉山以右至水西门一带之阵地,并派兵警戒城墙”。

  日军攻入南京,部队撤退时,教导团也肩负重任,《战斗详报》记录,“令宪兵教导团派兵两营,占领蛇山、龙蟠里、五台山一带阵地,掩护所属部队之退却,其掩护部队务于十时到达江边”。

  只留给家人一张残缺的照片

  “刘伯珩,父泽云,母潘氏,任职宪兵教导团团部,一等佐军医,27岁,籍贯江苏泰县,南通大学医学院毕业,民国二十六年12月12日南京保卫战阵亡,忠骸尚未寻获。”78年过去,能证明抗战老兵刘伯珩生前最后轨迹的,仅有这些文字。

  历经更名、并校、院系调整,民国时期的南通大学医学院,如今已经并入苏州大学医学院。

  近日,现代快报记者从苏州大学档案馆查询到一份南通大学医科大学部第五届毕业生的名册,那一届的20名学生中,刘伯珩位列其中,当时他居住于“泰县溱潼罗村”。

  不过,从档案来看,读医,并非是刘伯珩最初的选择。1928年8月21日第九版的《申报》,刊发当年南通大学农科的录取名单,刘伯珩就是其中之一。

  “刘伯珩很有可能是当年先入农科,然后转专业读的医科。”南京方志办史学研究者胡卓然分析。

  因为解放后的区划调整,原本属于泰州姜堰的这个小村庄,现在已经划入盐城东台市溱东镇罗二村。在这个平静的苏北村庄,“伯”字辈的刘姓家人还有人健在,正在编辑家谱,但有关刘伯珩的记忆支离破碎。

  “当时伯伯是和一个表兄弟一起参军的,从南通毕业后,他就去了南京。” 昨天,刘伯珩的侄子刘友洪,翻出了一张刘伯珩的残缺照片,这也是刘伯珩留给家人的唯一一点念想。他说,这是父亲刘伯琴夹在字典中,才保留下来的。而刘伯珩兄弟间唯一一位健在的,就是他现居上海的弟弟刘伯球,不过,截至发稿前,记者尚未与他取得联系。

  如果你有刘伯球的线索,欢迎@现代快报或拨打热线96060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