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72岁失明老篾匠50年的编织生涯:手艺失传太可惜

2015年04月14日 18:3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72岁失明老篾匠50年的编织生涯:手艺失传太可惜
罗吉通在编织蔑器。 曹碧波 摄
手工编织的蔑器。 曹碧波 摄

  中新网郴州4月14日电 (通讯员曹碧波)14日下午,在郴州市苏仙区马头岭乡太和村村民罗吉通的家中,新剖开的竹片整齐地摆放在堂屋一角,淡淡的竹香弥漫着整个屋子。

  “虽然我眼睛看不到,但是凭记忆我还是能够编些常用的蔑器。”罗吉摸索着编织竹篮。他脚边精致的箩筐、簸箕成品见证了他的手艺。

  今年72岁的罗吉通,从20多岁开始学习编织蔑器,凭着一股子钻劲儿自学成才,经他的一双巧手编织的蔑器,不仅平整精致,而且牢固耐用,深受当地人欢迎。

  2003年的一场医疗事故导致罗吉通双目失明,但凭着近50年积累的娴熟手艺,他不用眼照旧能编蔑器。虽然动作跟以前比起来要慢很多,但是用罗吉通的话说,编织蔑制品是自己生活中最大的乐趣。

  “那时候,蔑器在农村有市场,加上家里穷,我就靠晚上熬夜编织蔑器补贴家用,一个通宵可以编四、五个箩筐,但是蔑器活不好做,刚开始学编织时,手被竹篾割伤是经常的事。”罗吉通下意识地把布满老茧的右手伸出来,手背上还能隐约看到大大小小、颜色深浅不一的疤痕。“千学万学,莫学蔑竹。学了蔑竹,伤了手脚。”当地这几句俗语,就是用来形容篾匠手艺人的艰辛。

  据罗吉通介绍,蔑器要做得好,选合适的竹子很重要。通常两三年竹龄、表面粗糙的竹子是上等原料。一根完整的竹子,需要不断对剖变成极细的篾片及篾丝,然后或编或织或拉或穿,才能编织出各种篾制品。

  编织蔑器在中国是门古老的手艺,据史料考证至今已超过2000多年。罗吉通介绍,上世纪70、80年代,蔑器曾风靡一时,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蔑器逐渐被塑料制品和不锈钢制品所替代,慢慢淡出市场。“又辛苦又不赚钱,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这门手艺,手艺失传就太可惜了。”谈及这门跟了自己一辈子的手艺,罗吉通显得忧心忡忡。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