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广西非遗“起声歌”面临消失 不到十人传承引担忧

2015年04月17日 18: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广西非遗“起声歌”面临消失传承引担忧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贵港4月17日电(张广权 覃小栩)“两条竹笋并排起,也无高来也无低,今日迎婚迎喜酒,送嫁伴姨真真齐。”这段描写农村生活的唱词,是广西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声歌”里的著名片段。

  “起声歌”,壮汉文化沉淀的产物,曾流行于贵港民间,2009年入选第二批贵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起声歌”正面临消失,其不到十人的传承,是否能够守得云开见日出,引发外界关注。近日,记者前往“起声歌”发源地广西贵港市庆丰镇延塘村进行探访。

  延塘村年逾80的老人杨恒真看起来精神矍铄,作为“起声歌”的传承人,每当闲时,他都会和村里为数不多的几个老伙计一起吟唱“起声歌”,追忆往事。

  “18岁的时候,声音好,喜欢唱歌,当时,奶奶和叔叔就教我唱。那时,我外婆唱‘起声歌’是出口成章的。”杨恒真说。

  杨恒真介绍,“起声歌”为百年前延塘村一对兄弟在闲聊中对唱山歌而发明的一种唱法,其唱腔独特。后来,唱“起声歌”逐渐在延塘村中蔓延开来,并作为一种习俗被保留下来,流传至今已有百余年。

  “‘起声歌’一般由两人或多人搭配演唱,首先由一人领唱,另外的同伴接唱、和唱。‘起声歌’曲调一般清亮婉转,回转咏叹,带着浓浓的乡村气息。”杨恒真说。

  岁月流转,从18岁开始学唱“起声歌”至今,杨恒真和“起声歌”已相伴走过一个甲子。多年的积累也让杨恒真在当地小有名气。作为远近闻名的“金嗓子”,杨恒真的“起声歌”吸引了众多的慕名前来拜师学艺的人,延塘村村民杨礼初就是其中之一。

  “改革开放后,我就跟他唱,跟他搭档。”谈及与杨恒真的师徒情,杨礼初满是感激之情。

  上个世纪70——80年代,是“起声歌”的繁荣期。回忆起当年的盛况,杨恒真很是感慨。“那时候无论是在田间劳作还是结婚嫁娶,只要一个人起唱,不论男女老少都会跟着一起和,场面十分热闹。”

  杨恒真弟子杨礼初也感言:“起声歌在那个乡村娱乐传媒并不发达的年代,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生活,也给节日增添了很多喜庆。”

  如今,褪尽铅华的“起声歌”已不复往日辉煌,其传承也面临着极大的危机。

  杨恒真告诉记者,现在在全镇,会唱“起声歌”的不足10人,且平均年龄超过50岁。

  “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喜欢学这些了。”谈起“起声歌”传承面临的人才断层危机,杨恒真“感觉很痛心”。面对极有可能消失的“起声歌”,杨恒真希望能有人将这带有地方特色的田间山歌传承下去。

  广西贵港市退休老干部、原贵港市文化馆馆长莫社光致力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多年来,其多次造访当地村屯,搜集、整理和编辑“起声歌”,并形成文字材料,录制有关音频保存。

  “如果不好好传承就有可能失传,失传以后就捡不回来了。”对此,莫社光希望相关部门能加大对“起声歌”的保护力度,让这一珍贵的民间艺术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目前,贵港市文化部门正着力推进“起声歌”传承保护工作。(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