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70位两岸四地学者共修《中华民国史》(图)

2015年04月21日 15:12 来源:南京晨报  参与互动()

  据了解,学界关于中华民国史的研究经过了一系列的曲折过程。上世纪70年代之后,海峡两岸开始重视民国史研究。但是受政治影响,大陆和台湾对民国史的认识分歧很大。

  随着政治环境的日益宽松,两岸历史学者经过二十余年的学术来往和交流,对民国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观点渐趋一致。双方学者认同,将真实的历史展现给两岸广大人民群众,是历史学者的时代责任。

  本着这样的精神,2010年,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组织了海峡两岸四地(大陆、台湾、香港、澳门)40所大学、研究机构的70位教授、学者,合作编著《中华民国专题史》共18个专题(18卷)。其中,除个别专题(如中共农村道路、台湾光复、葡国治下的澳门)外,每卷都有大陆和台湾学者参与写作。至目前为止,它是两岸间最大的学术合作项目。

  这套书采取专题性的体例,突出历史重点,不面面俱到。通过对民国时期政治、政党、社会、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民族、民众运动和中外关系等多方面的深入、专门的研究,形成对中华民国历史发展全过程的认识。

  从各说各话到共同修史

  这套书由中国大陆地区的张宪文教授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张玉法教授联袂领衔。对于这套书的诞生,两位学者都慨叹不容易,对两岸关系的改善也深有感触。

  张宪文教授此前已有多本关于民国史的专著,说到变化,他认为时代在不断进步。1985年张宪文出了第一本《中华民国史纲》,54万字的鸿篇巨制,但他认为这只是“半步走”,受政治环境影响,很多东西没有讲透。2005年,又出了《中华民国史》四卷本,很多观点在发展,一些讲不透的话也敞开了。这次两岸共同修史,这种合作方式是一个创新,它有利于显示两岸历史学者在民国史的许多重大问题上已经达成共识,是时代的进步。

  “以前的中华民国史是两岸各修各的,甚至互相攻击。”张玉法教授说,记得上世纪70年代初的时候,听说北京要修民国史,台湾学界很震惊,有人说“北京修史,我们也要修。”于是,台湾学界抓紧行动,很快出了一个《中华民国建国史》。自此之后,两岸都开始重视研究民国史了。

  张玉法认为,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民国史的研究方面,两岸学界的关系有几个转折。上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是学术对抗期,双方各说各话。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到20世纪末, 在邓小平、蒋经国等两岸领导人的推动下,双方互相学习、交流,这是互相观摩期。21世纪初,张宪文教授提出两岸共同修史,这是一件跨时代、有里程碑意义的事。

  双方有分歧时求同存异

  在70个人的编著团队里,两岸差不多各占一半。在沟通、商议的过程中,虽然还有一些分歧,但双方尽可能求同化异或求同存异。

  张宪文说,这套书对于两岸长期以来形成的若干概念、提法、评价等通力研讨,予以理性客现的界定,追求真理是两岸学者的一致目标。尽管如此,也有一些分歧难以调和。比如皖南事变的说法、1949年的界定等,只能暂且不表,求同存异。

  “我原来最担心国共关系这部分内容最难写,怕难以一致。”张玉法说,但两岸学者观点有差异时,找史料来证明,把历史事实陈列出来,结果这一段内容写得非常好,客观地把历史呈现出来,让读者自己评价。“以往台湾人对民国史也有很多误解,通过这套书,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历史。” 记者 王晶卉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