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林语堂曾将孔子编入话剧 引曲阜孔氏族人愤慨

2015年05月05日 15:22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

  肖伊绯  职业作家,独立学者,已出版《在高卢的秋天穿行》、《民国达人录》等十余部作品。

  ●肖伊绯

  关于孔子“子见南子”的故事出自《论语·雍也》,原文只有一句话而已。“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言: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对于这样一句话,后世对“子见南子”的种种评述与想象,大都是以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为准的史实认定。林语堂则再行扩写,将其编写为一部万余字的剧本。作为需要扩充大量对白、情节、表演程式的剧本,《论语》中的一句话要变成一出戏,当然需要添加必要的想象与虚构部分。未曾想,也因此引来轩然大波。

  1928年11月,《奔流》杂志上刊载出了林语堂的《子见南子》剧本,这是中国第一部将孔子形象编入话剧的剧本,也是林语堂一生中唯一的一部剧本。在这一剧本中,孔子既不是高高在上,可以供奉在庙堂中的圣人形象;也不是头脑冬烘的老古董先生形象。林语堂赋予孔子了鲜活气息,但这种气息含有幽默气质,这就让还在编《历代尊孔记》的老夫子们心头一紧,也让还在高呼“德先生”与“赛先生”的新潮青年们眼前一愣。

  譬如剧本中,在接待室里等候南子到来之前,孔子与一个总是打断他说话的蘧伯玉,上演着一出开胃酒式的“前戏”。从林语堂的角色安排来看,孔子与蘧伯玉都像是来应聘的,而后者是资深的,有相当职业背景的。首先,蘧老以孔子弟子的迟到为话头,既让孔子觉得难堪,又顺便显示他知道的内幕。在孔子表示某种君子风度时,话还没说完,蘧老立即打断,又聊起了年薪。当孔子想再次表示出某种满不在乎的风度时,已经有点力不从心,结结巴巴地说了几句之后,干脆表明自己“本来无可无不可”。蘧老接下来的理论是,应当争取高薪,并声明自己是“喜欢说老实话的”。

  从这一段颇为奇特的“开场”来看,林语堂笔下一个完全现代化版的“孔子”已经出场了。对蘧伯玉犬儒形象的勾勒(甚至直接用Cynic来定义),从侧面映衬着孔子的某种生活态度。“无可无不可”说的不仅仅是孔子的处世策略,其实也从很大程度上点明了国人对孔子思想的接受与改造史。

  1929年6月8日,《子见南子》在山东曲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的大礼堂中上演。在这所居于孔庙和衍圣公府包围之中的学校,演出这样一部话剧,即使在现在看来,也颇具言外之意,果不其然,在圣地的这一场话剧,直接演变为曲阜孔氏60户族人的集体愤慨,他们联名向时任教育部部长蒋梦麟呈状控告宋还吾和山东二师。在这一纸切齿痛责的呈状中,可以看到《子见南子》话剧的上演,成为孔氏后人对新式学堂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从极度不满到忍无可忍的导火索。而“火药”本身是当时社会不尊孔的风气与现象,只不过通过这样一个剧本给集体引爆了而已。后来的争辩与反诉,一场恶战在所难免。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集体请愿、报刊转载等,宋校长据理力争,孔家后人也穷追猛打。经过两个月的激烈交锋,宋校长还是败下阵来。林语堂虽未直接卷入这场诉讼官司,但报刊上的批评与责难之声,还是领受了不少的。

  事实上,关于孔子思想的改造运动,至少已有三四百年历程,并非林语堂一时心血来潮。从明代晚期开始,王阳明就将孔子思想进行了空前改造,崇尚心灵自由、自我实现的“心学”开始占据这一时代的思想舞台。直到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出笼,把孔子抬出来,“活学活用”,搞了一场只有一百天的国家改革。但以失败告终的国家改革,紧随而来的帝制溃灭,都已说明孔子思想不再是治理国家的秘术法宝,在“疑古思潮”和“新文化运动”的两面夹击中,进入20世纪的孔子思想面临着国人非此即彼的苛刻选择。一方面是要打倒,不破不立;一方面是要国粹,坚决保守,砸孔庙和祭孔大典交替上演,把孔子折腾得够呛。在这种情势下,林语堂的《子见南子》抛出来,意欲何为?林语堂的剧本,却没有任何附言或解释,观众怎么看孔子,在他看来,本来也就是“无可无不可”的罢。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