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逾400件战国秦汉封泥精品杭州展出 回望历史传承文化

2015年05月10日 19:3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逾400件战国秦汉封泥精品杭州展出回望历史传承文化
图为封泥。 施佳秀 摄
图为封泥。 施佳秀 摄

  中新网杭州5月10日电 (记者 施佳秀)中国古代从战国到东汉的四百余件封泥精品10日于浙江杭州展出,通过“封泥之谜”、“封泥春秋”和“封泥艺术”等方面,再现战国、秦代、汉代的制官、地理、文书、玺印、书法等方面的信息和成果,促进一步了解战国、秦代、汉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艺术,盼回望历史,弘扬文物艺术价值。

  封泥是春秋战国时期玺印的主要使用形式,当时还没有纸,也没有印泥,为防止非法启封,对需要保存或密封保护的物品或简版文书,用绳捆扎或用笥囊盛装之后,在绳节上或封口处用粘土封缄,并在上面用公私印章抑压,这种钤有印章的土块称为“封泥”。它使其他人无法不留痕迹地随便开启,从而起到对封护对像的保护和保密的作用。

  据文献记载和考古遗存,战国和秦汉时期是封泥的繁盛期,大量地应用于封护书写在竹简木牍上的公私文书,盛装物品的器皿、口袋,甚至封护门户等。三国魏晋之后,随着纸张的普遍应用,封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此次展览汇集了国内一流藏家提供的精品封泥四百余件,时间贯穿了战国、秦及两汉,展出数量之多,品相完好,是从封泥发现至今最为全面的一次展览,具有非常高的历史、文物和艺术价值。

  西泠印社执行社长刘江表示,封泥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学术意义和研究价值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蕴含着文字学、制度史、历史地理学等多方面的丰富信息,极大地推进了秦汉历史文化的相关研究,封泥所反映的古代印章文化、篆刻艺术方面的研究价值,有不可替代的学术意义。

  封泥作为一种普遍而即时的封缄手段,其保护、保密的目的一旦达成,便被当作垃圾丢弃,外加封泥质地不耐久存,遇潮湿便化为泥土,所以在使用繁盛的先秦两汉时期所产生的数以万计的封泥都无法完好留存。而在三国魏晋之后,随着纸张的广泛使用,封泥逐渐消失。且封泥是清代农人在耕作时偶然发现,而非科学发掘。直至1904年吴式芬、陈介祺编《封泥考略》出版,封泥的学术价值才为世人所重。

  古代封泥上的文字资料蕴涵着丰富的信息,能反映出繁复的职官系统、郡县制度、地方机构、档案保密制度、宫廷文化,以及军事、农业、工业、商业等状况。将这些记忆的碎片有序整理,将对发掘和发扬传统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据悉,此次展览时间为5月8日至5月26日,地点为西泠印社美术馆。(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