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53岁广绣花女绣品成万元奢侈品 月赚几千元(图)

2015年05月22日 08:58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

  小洲村,妇女手工制作刺绣饰品。

  “青花印象”包,定价约8500元。

  “紫气东来”盒。

  传统技艺 现代设计 登上国际时装周

  53岁的黄佩琼是广州龙潭人。这里是广绣的发源地之一,黄佩琼8岁就开始绣花,是地道的“花女”。她的作品,不仅每月让她赚到几千元的补贴,还登上国际时装周,成为定价万元的奢侈品,供不应求。目前,海珠区有十多名黄佩琼这样的绣娘,她们加入了区妇联“妇女之家”织锦绣坊项目,创造了不少就业机会。据悉,海珠区妇联项目化运作的“妇女之家”模式是全国首创,得到了全国妇联高度评价。

  文/广州日报记者廖靖文 图/广州日报记者邱伟荣

  昨日在小洲村简氏宗祠,记者看到4名阿姨专心致志地埋头在“花架”上刺绣。“这是珠绣,要用鱼丝来穿,还有绒绣、线绣,都是最传统的广绣。”黄佩琼就是其中一位绣娘,53岁的她8岁就上“花架”,所谓“花架”是手工打造的刺绣台。

  昔日海珠区东部的新滘是广绣发源地之一,大部分妇女从小就开始学做广绣,她们产出大量精美的刺绣工艺品,远销海内外。在上世纪80年代,刺绣和纺织业的发展十分红火。黄佩琼说,当年家家户户都有“花女”忙碌穿针引线的身影,虽然一天干到晚只能赚到几元,但也是很不错的收入。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耗工大、成本高、设计陈旧的手工刺绣逐渐被机器生产所取代,上世纪90年代后期走向没落。各个村里,仅剩个别上了年纪的妇女出于爱好偶尔绣一点戏服。自此,妇女少了一条就业之路,一项重要的岭南文化精髓面临失传的困境。

  基于上述原因,加上小洲、龙潭等村落有着独特的水乡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政府着力将其打造成美丽乡村,海珠区妇联就萌发了建立“妇女之家”“织锦绣坊”妇女手工就业项目的念头。

  新滘原是广绣发源地

  广绣的发源地之一在海珠区的新滘。去年底,海珠区妇联先是联动了广州美术学院的一批优秀设计师,领着设计师深入到社区,寻访保留着刺绣技艺的“花女”,携手进行创作。最早接触“花女”时,设计师对这个项目也有所怀疑,特别是设计师带来了一些新想法、新材料时,“花女”对这种模式的可行性没有太大信心。

  “一开始有几十名妇女报名,最后经过培训,有十多名坚持下来。”海珠区妇联主席简瑞燕介绍,这十多名资深“花女”现在都是外婆、奶奶级,但对传统广绣还是充满了热忱。经过一轮摸查、调研,并由设计师开展培训,选定了十名“花女”骨干。在产品设计、制作过程中,设计师与“花女”们共同创造,开发一系列以珠绣为特色的作品。

  “这比年轻时做刺绣要难!”黄佩琼坦言,年轻时刺绣是做加工,完全根据图纸来进行刺绣,不用自己想办法。现在是设计师提出概念和方向,给出一个理念图,要由“花女”们自己想办法通过技艺将其实现,怎样才能使设计师的独特设计理念淋漓尽致地表现在这些产品上,达到最佳效果;每一件作品用什么珠、什么线,用什么针法和力度,都凝聚着这些婆婆级“花女”的智慧和心血。

  几经努力,“花女”们在绣法上不断尝试和创新,将传统的珠绣工艺运用到皮具等产品上,作为个性装饰,使每一件成品既融合了现代产品的设计理念,又充分展现了“花女”们的传统技艺,从而形成具有附加值的手工艺产品。

  登上国际时装周

  动辄过万还供不应求

  经过现代设计与传统技艺的完美结合,经过设计师与“花女”们的精心设计与用心绣制,作品惊艳地呈现在大家的眼前。

  这些在村里生活了一辈子的“花女”们万万没想到,自己亲手制作出来的作品,今年登上了北京国际时装周的舞台。通过品牌推广打开市场,目前每个定价6000元~11000元不等,还供不应求。

  “我自己都不敢相信,会那么受欢迎,竟然成了奢侈品,我女儿想买都买不到。”黄佩琼不无骄傲地对记者说。

  大获成功之后,海珠区妇联意识到“织锦绣坊”项目已经不只是“解决妇女就业”这么简单——项目化运作、社会力量参与盘活资源,还会实实在在提升妇女的能力和自信心,实现各方面的共赢:对“花女”而言,能为她们带来丰厚的收入,也为传统工艺赋予了新生命;对传承岭南文化而言,“织锦绣坊”成为小洲文化旅游路线中的一个新亮点;对时尚设计公司而言,与众多“花女”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可使他们的高端设计理念变成实实在在的产品,实现更好的发展。

  “妇女之家”项目化运作是海珠区妇联在全国的首创,它以具体的项目为载体,带动人、财、物的整合,引导妇联工作由“活动型”向“项目型”转变,获得了全国妇联的高度肯定。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