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宋理学鼻祖周敦颐后人居杭州环溪村 建村600多年

2015年06月09日 10:44 来源:钱江晚报  参与互动()

  山西卫视有档姓氏文化节目叫《你贵姓》,最近专程到杭州桐庐江南镇环溪村录制了一档节目——周姓,将于暑假期间播出。

  环溪村有601户人家,近2100人,建村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它是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省级文化示范村、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90%以上的村民都姓周,祖先是鼎鼎大名的北宋哲学家、理学鼻祖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一篇《爱莲说》足以流传千古。而他的雕像就坐落于村口。

  一座老宅

  铭记耕种不易

  65岁的周言定,是环溪村的老会计,也是村里最了解周氏姓氏文化的人。

  在他家老宅的堂前,记者见到了这位戴着眼镜老人。现在,村里重修宗谱这件大事,正是由他来主持。

  1945年,当时,村里决定重修宗谱。周言定的大伯,是村里小学的校长,远近闻名的教书先生。于是,主持修谱的重任,就落到了他大伯的肩上。

  这是环溪村自明代以来第七次修宗谱。修谱工作就在记者见到的这座老宅里完成,1946年圆谱,每房人家各存一本。周言定说,他在十几岁时亲眼见过这本宗谱,还听父亲讲过大伯修谱的事。但由于历史原因,历史文字资料都没能保留下来,环溪村从那以后再也找不出一本宗谱来。

  “为了生计,我到了龙门古镇,干的是古建筑修缮的活。这让我想到了大伯,想到了宗谱。”周言定决定,要把祖宗的印记找回来。

  2002年左右,因为打听到上海图书馆存有他们村的周氏宗谱,读大学的儿子就带着他,一起赶到了上海。“找到的周氏宗谱,已经很破旧了,封面都只剩下三分之一了,只有序言和家训部分,后面的都缺失了。”他们决定把宗谱拍下来,“几百页的宗谱,一直拍到晚上九点,还好工作人员理解,关门了还让我们留着。”

  儿女都在杭州,但周言定却坚持住在老宅里,这样可以方便修谱。

  这座老宅建于清光绪年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是一座三间二弄两厢二进四合式石木结构楼房。

  他家的堂号叫怀耕堂,正门口还能清晰的看见祖辈留下的“德星咸聚”四个大字。“我爷爷那辈有三兄弟,都是经商的,为人本分勤劳,家境比较好,就在太爷爷的主持下建起了这个房子。怀耕堂的意思是让我时刻记得耕种的不易。”

  “我把宅子重修了,办起了民宿。一来,宅子得有人住,清扫通风,才能保持它的生命力。二来,来我们村旅游的人住在这里,也能够了解周姓的文化,我们老两口心里也乐呵。”

  于是,在他家里,总能见到这样有意思的一幕:家里人坐在堂前的圆桌上休息,几只在梁上做窝的小燕子在天井里飞来飞去,时不时还有游客走进来,拍一拍开得正旺的绣球花。

  一座书院

  传播家风家训

  离周言定家不远处,有一间白鹤书院。书院里只有一位先生,同时也是书院院长,叫周华松。

  周华松比周言定小五岁,但按辈分算,他是周言定爷爷辈的亲戚。现在,周言定找回的宗谱就放在书院里,由周华松负责整理。

  “走在村里,周敦颐的《爱莲说》,以及从中衍生出的文化随处可见。《爱莲说》说的是要不慕名利,洁身自好。在宗谱里,也可以看到后人们融入自己的理解,立下更全面的家训家风,并且世代传承下来。”

  周华松举了一个例子,周敦颐第二十二世孙周希商,生于明朝末年,曾是明朝皇子老师,明亡后,他回到环溪村。清初,皇上想请他出山,被其断然拒绝。“他就像莲花一样,很有骨气,很有气节。”宗谱里记载着他的训词:“欲振家声,须读书为第一义。人知积聚致家盈余而已,岂知不读书则智者失之狂妄……”

  六七年前,周华松开始免费办学,为村里的孩子讲授国学、书法、古文化等知识,最多的时候有几十个孩子来听他讲课。

  现在,周华松正在整理宗谱里最基本的知识,把它们写成讲稿。“高考结束后,我会开办姓氏文化讲座,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周敦颐和《爱莲说》,了解我们重文尚武,耕读传家的家风、家训。”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