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抗战时莫干山成百姓避难所 深山里安全度过8年

2015年06月12日 15:37 来源:今日早报  参与互动()

  莫干山管理部门首次披露抗战时期山上收留难民的大量细节——

  莫干山:烽火硝烟中百姓的“避难所”

  □通讯员 俞思衍 本报记者 王晨辉 文/摄

  “当年,这里住满了各地来的人,他们都是躲避战乱的,虽然外面战火纷飞,但山里却是一片平静,很多人在这里安全度过了8年。”说起当年的场景,97岁的杜承祺还记得非常清楚。

  从1935年起,杜承琪已经在莫干山上工作生活了整整80年,而70多年前的抗战岁月,更是让他有着深刻的记忆,他不仅看到莫干山上收留了大量的难民,也看到中国军队与日军作战的情景。

  抗战爆发后,上海、南京和杭嘉湖一带相继沦为了敌占区,而风景优美的莫干山,短短数月内变成了一座巨大的难民营,从各地逃难上山的难民有数万之多。不少留在山中的中外人士为保护难民,做了大量的工作,很多难民在这里,安全地度过了8年。

  近日,莫干山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在走访了解、查阅大量资料后,通过本报,首次向外界披露了抗战时期莫干山收留难民的大量细节。

  莫干山,是抗战历史的见证

  记者来到莫干山时,这里刚刚下过一场暴雨,空气显得分外清新。

  很多游人来到莫干山旅游度假,相比起城里的闷热,这里则让人感觉舒畅无比。

  莫干山上的很多别墅都有几十年历史,一些游人或许并不知道,在这些别墅里,曾经发生过不少和抗战有关的故事。

  莫干山芦花荡公园上端有13幢别墅,这里绿茵环抱、白云缭绕,被称作“白云山庄”。其中最为人所知的是“白云山馆”,1937年,周恩来同志在此与蒋介石进行了国共合作谈判。

  如今,谈判地点正在进行修缮,而不少经过的游人,还是会在这里驻足。

  而在莫干山上横140号,还有一处小别墅,1939年6月,中共浙西特委移驻德清,特委机关就设置在这里,统一指挥浙西富春江、钱塘江以北杭嘉湖广大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德清县史志办副主任史建新对记者说,有些重大决议,浙西特委都是在这里做出的。

  虽然在抗战时期,清幽的莫干山维持了表面的平静,但是,无论在山里还是山外,无数英勇的儿女,都与日本侵略者做了大量的斗争。在史建新的办公桌上,记者看到了他搜集到的在德清的中国军队与日军作战的记录,共有大小战役19次,毙敌颇多。

  这里,曾是老百姓的避难所

  而除了直接的对日作战,莫干山上对大量难民的保护,更是让无数平民在战争中得以幸存,很多难民在这里平安地度过了8年。

  莫干山管理局办公室主任刘建林对记者说,近几年,他们通过查阅史料和实地走访,了解到很多当年莫干山收留难民的细节,可以说,抗战时期,莫干山上众多中外人士做出的努力,保护了大量平民免受战争之苦。

  1937年,全国烽烟四起,杭嘉湖一带相继沦为敌占区,随着武康县(后并入德清县)被日军占领,莫干山逼近了一线战区。往日优美宁静的避暑胜地,短短数月内变成了一座巨大的难民营,从浙江各地逃难上山的难民达到五六千人之多,再加上从上海、南京等地逃来的难民,最多时有数万人。

  当时,原来住山的许多业主虽然大部分离山,但还是有不少中外人士在山上留守,他们为保护难民,保护名山,迅速成立了“莫干山中外避难居民救济会”。

  刘建林说,今年1月,他们从上海图书馆搜集到一份资料:《莫干山中外避难居民救济会——理事会一周年工作总结报告书》。这份珍贵的报告书,记载了莫干山的这一特殊历史阶段,记录了一座几乎处于战争前沿的名山,是怎样在烽火硝烟中保护难民,同患难、共生死的。

  报告写于1939年8月31日,即理事会运行一年之后,“枪林弹雨仍在前方殊死呼嚣,日寇敌机仍在莫干山空中丢下炸弹,生死存亡,无人可料。”

  从报告书中可以看出,理事会的主要工作包括:制定入山难民收容办法、解决难民居住问题、成立防备自卫小组和办理农村救济小组、开展难民教育与医务卫生管理等事项。

  据杜承祺回忆,抗战时期,莫干山居住了大量的难民,每所房子都住得满满的,还有人住到了外面。而据刘建林他们了解到的情况,救济会除了在山上多处别墅房子里安置收容难民外,还在莫干山电厂、轿厂等三处设收容所,集中收容吃粥难民。

  虽然位于深山,但是莫干山也不时受到日军骚扰。杜承祺说,1939年5月,莫干山第一和第二收容所就遭受了敌机轰炸。

  多方努力,山上办起了学校和医院

  据记载,救济会在山上设厂施粥,数年不曾间断,其中还为哺乳妇女特地发放豆浆增加母子营养。

  “在抗战期间,莫干山上不仅收留了大量的难民,使他们有了相对安全的藏身之所,能够有饭吃,这里还开办了学校和医院。”刘建林告诉记者。

  抗战期间,有三所学校在莫干山开办,包括难民学校、莫干小学和莫干中学。其中,对于莫干中学,救济会规定了三条校规:免收学费、全体寄宿、设立清寒子弟奖学金,鼓励贫民子弟入学。

  由于衣食不周、担惊受怕,山上的平民疾病多发,救济会的美籍理事许安之本是医生,他与一名叫王吉民的理事,多方募捐,并借用避暑会医院和医院存留的药品用具,开始在山上治病救人。

  “当时,虽然留山医生相继离去,但护士仍在,医务一直没有停过,救济会还多次请医生上山诊病施药,重病者由许安之先生动用募集来的捐款,送往吴兴福音医院救治。”刘建林说,在那样的战争环境下,众多难民的健康与生存,都依赖着山上许多慈善人士和救济机构的援助。

  那么,这些办收容所、学校、医院的经费从哪里来呢?理事会报告中还详细列出救济会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山外各团体和业主、慈善人士的捐助,“各团体一年计9800余元,本山住房业主,营业烟酒乐各项捐助5200余元,计15000余元。”

  【见证者说】

  杜承祺:

  抗战时的莫干山

  从富人的游乐场

  变成平民的避难所

  我是东阳人,16岁来到莫干山,一直在山里从事房屋建筑和修缮工作。抗战爆发的时候,是我在山里的第三年。

  当时,莫干山周围的城市都被日本攻占了,但山里还是比较平静,只是有时候日本的飞机会来炸一炸,有一次,它还炸掉了两座房子,好在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以前,山里住的都是达官贵人,包括很多外国人,山上有网球场、游泳池,各种设施比城里还要好。1937年打仗了,很多难民来到了这里,往日的平静不见了,每个别墅都住满了人,各个房间里的床搭得密密麻麻的,地上也睡满了人,有的还睡到了外面的竹林里。

  刚开始,我还担心,这么多人,吃饭怎么解决?

  从后来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当时的担心有些多余了,那些难民得到了很好的帮助,不仅没有挨饿,而且孩子有书读,病人能得到医治,莫干山从一个富人的游乐场,变成了平民的避难区。

  我也曾见证过一次中日作战。1944年,日本兵在塔山把我们做的亭子拆掉建了炮楼,也是在那年的一天晚上,中国军队偷袭,把炮楼打掉了。那天晚上枪炮声不断,日本兵被打退到了三桥驻点。第二天早上,我们知道这个消息后,都非常高兴!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