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崖壁上藏神秘两室一厅石洞 或为明代躲避战乱所建

2015年06月12日 16:01 来源:绵阳晚报  参与互动()

  位于平武豆叩镇银岭村,石室年代有待考证

  在平武县豆叩镇银岭村茅家山,有个人工开凿的石室,类似现在的两室一厅,巧合的是,前不久三台县刘营镇黄泥井村也发现了一个类似石室,这引起了市县文物部门的关注。昨(11日)上午,本报记者随同绵阳博物馆考古研究部主任宋建民前往实地查看。

  ■记者 张登军 文/图

  现场查勘

  扑朔迷离“洞子坡”

  这个石室位于平武县豆叩镇银岭村茅家山组的半山腰上,因为它的存在,当地群众将这里称为“洞子坡”。

  上山的路几乎都被杂草和树叶覆盖了,要进入石室,需要爬上一个约2米高的坎。村民刘凯率先爬了上去,取出随身带的绳子套牢后放下,记者一行在他的帮助下,最终进入石室。

  石室共有两处,其中左侧的已经垮塌,右侧石室保存相对完好,但门口同样垮塌。在两座石室之间的山崖上,还有两处方形的坑洞。宋建民表示,从外部结构可以看出,石室外原来还有房屋结构存在。村民刘凯证实,2008年“5·12”特大地震造成左侧石室和两处石室外部结构垮塌。

  进入右侧石室,四壁可见明显的人工开凿痕迹,顶部均为拱形。这间石室右前方,又笔直向里开凿一个超过3米的通道。记者借助手电照明看到,通道尽头两侧,又分别开凿了长约5米、宽约2.5米的石室。整个石室看起来很像现在人居住的两室一厅。每间石室门口均有小坑洞,宋建民分析,这应该是安装门柱的地方。

  功能分析

  疑为躲避战乱所建 可容纳100人左右

  在实地查看了后,宋建民称,此次在平武豆叩镇银岭村茅家山发现的石室,与前不久在三台刘营镇黄泥井村发现的石室布局接近,其功能应该也是为躲避战乱所建的民间防御工程。

  宋建民介绍,与三台刘营镇黄泥井村发现的石室一样,平武县豆叩镇银岭村发现的石室,同样开凿在山腰绝壁上,通向石室的道路几乎都是在陡坡上,有的地方还紧贴着崖壁,如果没有当地人带路,很难发现。

  在部分路段的崖壁上,有深浅不一的坑洞。宋建民认为,这很可能是当时人们在进出石室路上架设的栈道或安装用以借力的支架而留下的痕迹。同时,根据石室所在的位置,站在门口可以远眺数公里外,而在外面则根本看不到石室,具有明显的躲避、防御功能。

  村民刘凯则称,小时候他听爷爷说,村里早年有人进过石室,发现里面放有两架木板拼的床,每张木板厚约5厘米、宽约50厘米。后来,床被人从洞里搬出来,再后来就听说被人拿去卖了。针对刘凯的说法,并结合石室的布局,宋建民认为,与三台刘营镇发现的石室一样,此次发现的石室应该是当地民众为躲避战乱修建的。石室的面积较大,可以躲避100人左右,说明挖石室的应该是一个大家族或家境相对殷实的家庭。

  年代推测

  石室或凿于明代中期

  石室究竟形成于何时?当地没有人能够说清楚。

  村民刘凯介绍,他从记事起,就知道石室所在的地方被人们称为洞子坡。后来他曾与村里一位年逾九旬的老人谈起石室的来历,老人也说“不晓得啥时候挖的”。

  今年74岁的刘邦武则介绍说,多年前他曾听人说,那个石室是当地一个张姓人家开凿的,给他这一说法的则是张氏后人。记者查阅资料得知,张姓在银岭村是个大姓,其中一脉是清康熙年间自“西秦文县八岔河柏树坪”入川到豆叩镇。因张氏后人多数已经迁居,刘邦武的这一说法难以得到证实。

  不过宋建民认为,当地不少村民都是在“湖广填四川”的时候搬迁来的。如果“洞子坡”这一名字始于那时,说明石室形成应该在“湖广填四川”之前。根据史料记载,清代时期平通河流域没有发生大的战乱,而明代中期朝廷剿杀白草番,豆叩是一个重要的进军线路。因此,石室很可能是当地民众为躲避战乱开凿的。但因目前没有可考的资料,这仅仅是一种推测,具体年代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