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莫让传统村落保护成了他人的“嫁衣裳”

2015年06月12日 19:04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

  新华网石家庄6月12日新媒体专电(记者白林)13日是我国第10个文化遗产日,主题是“保护成果 全民共享”。近来备受关注的传统村落保护不应仅是表面上的传承文化遗产,更应在保护中改善当地民生生活,真正让这种文化遗产活起来。切莫让传统村落保护成了别人的“嫁衣裳”。

  据统计,近10年间,我国失去了90万个村落。在很多专家看来,传统村落保护是一个破不开的棋局。国家投入力度不可谓不大,财政部去年10月发布消息称,中央财政将用3年时间集中投入超过100亿元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但是,这些钱并没有真正让农民受益,本是村庄主人的农民成了局外人,并无话语权,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说,国家投入的钱到了官员、学者和开发商手里,古村落变成了政府政绩、学者成果、企业家的资源。现在一说传统村落保护首先考虑的就是基础设施,一些搞建筑的人给农民设计的房子像城市四星级宾馆,那个房子跟农村文明没有半点关系。

  记者在农村采访发现,很多老百姓对传统村落保护很反感。因为他们还住在潮湿的房子里,不能受益,享受不到现代化成果。民生问题解决不了,导致农民搬走了,村庄空巢了、败落了。传统村落更存在造假瞒报。有的地方想让村落不拆,要这笔钱的话,就夸大内容;想拆,就瞒报,说村落不够这个水平。

  当务之急,应将传统村落保护纳入法制轨道,国家尽快出台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条例。这个条例应该涵盖政府、专家、村民三方面的制约。村民既是受益者也应该是第一责任人,在保护过程中实施监管。同时,加大传统村落非遗保护力度,使乡土文化不至于在城镇化进程中消失。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