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徽墨远销海外却面临失传

2015年07月22日 09:5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安徽歙县7月22日电 题: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徽墨远销海外却面临失传

  作者 张强

  “如今,所有的文化遗产或多或少地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作为徽墨制作技艺传承人,我的工作就是不让文化遗产走进博物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徽墨制作技艺”传承人周美洪21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如是表示。

  出身徽墨制作世家的周美洪,1979年8月子承父业进入老胡开文墨厂工作,研制生产成套的“集锦墨”。1984年,徽墨研究所成立,周美洪参与徽墨制作技艺的深层次探讨和研究,后被评为工艺美术师,1992年任歙县老胡开文墨厂厂长、徽墨研究所所长,开发研制超细油烟松烟墨,其代表作有《李廷珪牌超漆烟墨》、《李廷珪牌宝墨》、《贡墨》等。

  一锭墨、一方砚、一管笔、一卷纸,文房四宝,自古至今都是文人墨客和收藏家的至爱。在“中国徽墨之都”安徽歙县,周美洪几十年间默默为弘扬徽文化、为传承徽墨技艺坚守着。

  为做好传承工作,他亲自在歙县成立的黄山首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传习所”任教,培养了数百名学员。周美洪还和当地的行知中学合办一个砚雕班,为学员提供所有学费,条件是毕业之后到歙砚厂工作5年。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徽墨、歙砚行业后继乏人的问题。

  如今,周美洪的徽墨生产公司拥有150多人,一年营销额在1500万元人民币左右,产品多销往日本。“销路不愁,企业这几年的效益算比较好的。特别是搭‘一带一路’顺风,徽墨的东南亚市场逐渐扩大,徽墨的销路打开了局面。”

  “但远销海外的徽墨,如今却同样面临着传承的尴尬局面。”在谈到技艺传承时,周美洪摇了摇头说,制墨原料与从业人员越来越少是传承问题最主要的原因。

  徽墨在烟熏、火烤和捶打中诞生,传统的制墨程序,有配料、做墨、修墨、晾墨、描金等11道工序。周美洪给记者现场演示了徽墨制作过程,他笑着说:“繁杂的徽墨制作更是个体力活,而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挣些轻巧钱。”

  周美洪说:“传承这种东西靠哪一个人、哪一代人都不行。”把这种工艺传授给不同年代人,才是让这项技艺不间断地传承下去最好的办法。另外,要吸引更多的人从事这项技艺,国家要提高在一线工作的技师们的待遇,承认一定的社会地位。

  “随着中国人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徽墨和歙砚的市场需求肯定是越来越大。只要我们能够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并解决好技术传承的问题,徽墨和歙砚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周美洪盼望能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徽墨、歙砚行业发展的接班人和生力军。(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