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尊重语言自身的规律是方言保护的前提

2015年08月01日 09:31 来源:长江日报  参与互动()

  尊重语言自身的规律是方言保护的前提

  □ 张剑(四川 教师)

  近日,中国青年报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离开家乡后,23.6%的受访者经常讲方言,50.7%的受访者只是偶尔讲,22.1%的受访者几乎不讲。在谈到该怎样保护方言时,58%的受访者认为保护方言,年轻人应首先了解方言的意义和价值,31.9%的受访者建议开发更新颖的方言保护方式。(7月31日《中国青年报》)

  首先要澄清的一个问题是,在社会流动日趋频繁的当下,离开家乡的人不怎么说方言本就是一个正常的语言现象。一方面,方言自身的地域性特征首先便在客观上束缚了它的使用范围,离开家乡去外地的民众即便想在外地说方言。另一方面,语言的终极目的是用来交际,而语言交际也讲究一个“经济”原则,在普通话得到大力推广的当下,普通话为这个人口流动的时代带来便捷。

  实际上,不管在过去或是将来,区域性语言被强势语言、通用语言所代替始终都是语言发展的演变规律,历朝历代的官方语言都是在不断地变化,况且语言的存在,本身就是在不断的流变中得以发展和生存的。

  在这样的一个现实情况下,我们的政府部门、教育机构、以及相关的专家学者到底该以怎样的姿态来保护和保存当下的方言,也十分关键。遗憾的是,现实中,在一些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甚至学校,很多人都极端地将方言运用当成普通话推广的一个大敌,并单方面强调其下辖人员不得使用方言,这样的现实,其实已在无形中钳制了方言的使用。而且对于一些贫困地区,方言是一个地理坐标,有显示其身后的经济发展状况,让一些人“羞”于使用。会普通话有时候也被一些地区的民众视作了文明与发展的象征。如此一来,也会让一部分人主动放弃方言的使用。

  我国是少数民族大杂居的国家,不断消失的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方式也值得一些方言的借鉴。我们无法用强制性手段强迫每一个公民使用自己的方言,但是方言作为一个地区阶段性发展的文化沉淀物,可以鼓励学者与政府相关部门进行记录和保存,对其发展背后更深层次的地域文化变迁进行深度研究,用先进的录像设备进行录制文献保存都是不错的方式。毕竟,文化的多样性,语言文化的多样性的研究和保存都是为我们的民族与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财富。正是因为如此,当一种语言,无论是方言或是少数民族语言的式微的出现,总是大唱悲歌,其实也是不理性的。

【编辑:鲍文玉】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