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遏制景区涨价,要压力更要动力

2015年09月10日 09:02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 

  ■封寿炎

  景区景点涨价潮,终于在舆论关注下踩了急刹车。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旅游局日前共同下发通知,开展为期一年的景区门票价格专项整治工作。整治期间,对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的景区,各地原则上不出台新的上调门票价格方案;A级景区未按规定涨价的须恢复原价;存在乱涨价现的,有可能面临降低甚至取消等级的处分。同时,全国2050家5A级、4A级景区也签订了“不上涨门票价格”承诺。

  在舆论压力、行业自律和政府部门整治的合力下,景区景点的涨价冲动暂时被遏制。但如果旅游业发展的理念没有根本改变,这种治理成果能否持久见效,可能还要拭目以待。

  近些年来,景区景点门票“三年不涨价”的政策规定,已然变成“满三年必涨价”的现实规律。有些景区一旦解禁就报复性上涨,将三年的涨幅一次性赚回来。如此乱象背后是利益驱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一些人眼里,守着一方好山好水,一个闻名遐迩的文化景观、历史古迹,就等于守着聚宝盆、摇钱树。降低门票收费来“放水养鱼”,提高旅游服务品质来“筑巢引凤”,这些都太劳神费力了。跟这些相比,收取门票、门票涨价的收益立竿见影,一个黄金周过去,相关部门、企业就已经赚得盆满钵满。既然有现成的捷径可走,为什么非得绕一条漫长艰辛的弯路呢?这样的急功近利,表面看是景区所为,但追根溯源,地方政府的发展观、政绩观是不是出现了偏差?

  门票不涨价、降价,甚至不收门票,最终实现共赢的例子有没有?当然有。杭州西湖不收门票之后,全市旅游市场获得高速发展,门票收入的损失,从餐饮、住宿、交通、零售等相关行业获得数倍甚至十数倍回报,这个例子一直被人津津乐道。虽然这个例子有一定的特殊性,比如杭州市的政府财力充裕、地理位置优势、外来客流量大,西湖景区面积大、景点分散,对相关行业带动效果明显等等,但除了这些特殊性之外,最关键的还是地方政府的理念。理念决定方向,思路决定出路,门票往往是景区发展的牛鼻子,换一个新的理念,也许就能实现“一子落下,满盘皆活”的效果。

  当然,地方政府逐利驱动再强烈,也需要游客肯埋单才能实现。恰恰是在客源方面,绝大多数著名景区从不犯愁。5A、4A景区数量有限,相对于13亿人口的庞大国内需求,以及日益扩大的入境游客需求,可谓僧多粥少。在供求严重失衡的情况下,价格几乎不存在弹性,只有刚性——只有上涨一个方向。

  我国的旅游市场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由权威部门统一认证景区景点级别,5A、4A等等,大多数游客只围绕A级景区景点开展观光游。这种现状严重制约了旅游资源的供给增长。中国幅员辽阔,自然风光、地质气候景观、人文景观无比丰富,但真正能够获得权威部门认证,进入旅游市场的旅游资源少之又少。大量优质旅游资源游离在旅行社和游客的视野之外,白白闲置浪费。如果旅游市场足够发达,旅游产品足够丰富,游客的休闲度假方式、消费偏好足够多元,需求就能够有效分流,形成多层次、多方向的旅游消费。知名景区景点的游客一旦被有效分流,在供求关系维持大体平衡的情况下,门票价格就能恢复弹性。涨价太离谱,游客就会用脚投票。

  无论是中央部委的通知,还是媒体和公众舆论,都是来自外部的压力,要真正消解景区涨价冲动,更重要的是培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如果管理者能够把旅游放在当地经济发展的全局中考虑,经营者能够充分认识到拓展市场范围和产品种类的潜在价值,消费者能够依据多元、细分的需求来选择旅游方式,景区门票涨价这个多年难治的顽症,就会真正通过“釜底抽薪”得到根治。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