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海南“非遗”进高校 “90后”学子盼传承

2015年09月17日 22:5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海南“非遗”进高校“90后”学子盼传承
图为黎族服饰展示。 骆云飞 摄
图为黎族民歌《欧欧调》。 骆云飞 摄
图为琼剧片段《郎君多潇洒》。 骆云飞 摄
图为琼剧片段《郎君多潇洒》。 骆云飞 摄

  中新网海口9月17日电(记者张茜翼)“八月十五讲月话,哥出月饼妹出茶……”疍家人在海上传唱了千百年的“咸水歌”,17日晚由海南大学的大学生们在校园里悠扬唱响。

  为期半个月的海南省艺术节此间举行,本届艺术节设立海南省专业艺术最高政府奖“海南省文华奖”。当晚,海南大学艺术学院编排的剧目《琼古遗韵》(歌舞)参加此次大奖评选。

  据悉,海南列入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遗项目1个、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的非遗25个、列入省级保护名录的非遗72个。海南的非遗多属歌、乐、舞、戏等艺术类。

  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受到了海南大学艺术学院的关注。该学院自2013年启动“琼古遗韵”项目,通过田野调查深入挖掘、整理海南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特征、文化价值等,形成集文本、图片、乐谱、视频资料为一体的系列学术著作。去年底,该校开展“民间艺术进高校”系列展演活动,让海南12个非遗项目分5次在高校集中展演。

  “虽然八音等非遗传统曲目有些老化,年轻人喜欢的并不是很多,但在我们的调研中,民间的传承人和民间艺人呼吁大学能否在老曲目的基础上改编或者创编一些,让年轻人更为喜欢。”海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巨斌告诉记者,这次展演活动是去年民间艺术进高校活动的“创新版”。

  作为海南唯一的“211工程”大学,海南大学梳理本土文化,发挥高校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优势。“让这些散落在民间的遗珠,通过原生态和创新的有机融合,在90分钟的展演中充分体现。”

  《琼古遗韵》展演的节目中,有海南八音器乐、海南疍民的水上歌声疍歌、儋州调声、琼剧、苗族民歌、临高渔歌、黎族民歌、黎族舞蹈和文身、黎族服饰和黎族竹木器乐等11个非遗项目,采取专家学者讲解与民间艺人和海南大学师生表演相结合的舞台展演形式。

  搬上舞台的非遗剧目,是海南大学艺术学院师生通过调研整理并创编而成。他们为海南疍歌、临高渔歌等原生态歌曲记谱,在保留其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改编。

  “原生态民歌都是清唱,无伴奏。在创编的过程中,我们对黎苗族民歌的声部进行了艺术化处理。临高渔歌等展演项目首次采用艺术化的伴奏,还加入了舞美、多媒体等现代元素。”张巨斌说,为了让岛内外游客和年轻人更容易接受,在一些民歌的唱词上改编成普通话演唱。

  海南的非遗文化不仅需要保护、弘扬,更需要传承和创新。此次表演中,绝大多数都是海南大学师生。该校艺术学院“90后”学生王彦涛跟同学一道,向儋州的民间艺人学说儋州话,唱起欢快的儋州调声,“把非遗文化搬上舞台,更是年轻人的责任。”(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