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一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引发的跨国文化“接力”

2015年09月18日 19:4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一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引发的跨国文化“接力”
    图为记者翻拍的图片资料。图为奥斯卡?玛曼摄于1932年5月24日的图片,拍摄地点为当时内蒙古满州北部的巴尔虎,图片内容为成年人正在教小孩子学习骑鹿。 乌瑶 摄
    图为记者翻拍的图片资料。图为艾瑟儿?林格伦摄于1931年9月1日的图片,拍摄地点为内蒙古呼伦贝尔巴尔虎地区,图片内容为鄂伦春老母亲、女儿和孙子。 乌瑶 摄

  中新网呼和浩特9月18日电 题:一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引发的跨国文化“接力”

  作者:乌瑶

  “这次是中国海外文化遗产回归的一次成功实践,而且也是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一次回归,为什么说质量高?因为每一张照片拍摄的年月日、地点、拍摄人物的名称都有详实记载,在这方面,这是独特而珍贵的。”

  18日,英国剑桥大学向内蒙古大学和呼伦贝尔博物馆赠送内蒙古少数民族影像资料的仪式在内蒙古大学举办,这已是第二批了。仪式上,内蒙古大学客座教授、剑桥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系蒙古族教授Uradyn?Bulag发出如上感慨。

  1929—1932年间英国剑桥大学的艾瑟儿·林格伦博士与丈夫奥斯卡·玛曼在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拍摄和收集万余张照片和13个影像记录片,涉及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的敖包祭祀、班禅喇嘛、寺庙、集市、三少民族的游猎生活、传统蒙古族村庄和定居点的日常等多方面内容。这些材料此前一直保存于剑桥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博物馆(MAA)。自2012年以来,内蒙古大学与剑桥大学合作,将这些影像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共享,同时并将成果陆续共享给内蒙古东北部地区的部分相关博物馆。这一研究项目的主要成员单位包括内蒙古大学、英国阿伯丁大学、剑桥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俄罗斯人类学民族学博物馆等。

  这场合作就像一次跨国文化接力,多个国家、多个机构通力合作,将这一珍贵的历史记忆保护留存下来。按照流程设计,英国剑桥大学和内蒙古大学作为接力第一棒,完成数字化影像资料工作。其后,诸多高校、博物馆等机构接过第二棒,将资料应用于科研、教学、文化传承等领域。截至目前,大部分影像资料已数字化完毕,正在陆续共享。

  内蒙古大学不仅是影像资料受益者,同时也为资料数字化提供经济支持。该校副校长额尔很巴雅尔教授表示,这批资料非常珍贵,去年首获这些珍贵影像材料后,就将其立即投入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这些资料尤其对民族学人类学的学科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校通过继续与博物馆、高校间的交流合作,相信能够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大家共同努力,将照片变成珍贵文化遗产并重新被利用。”英国剑桥大学考古学人类学博物馆图片部主任Jocelyn?Dudding博士表示,项目受到非常多个人和单位的资助和热情帮助,参与项目的工作人员来自中国、俄罗斯、英国等地,这其中有学者、有老师,有致力于民族文化推广传承的少数民族人士,也有来自高校、博物馆、政府的力量。这些珍贵的资料涉及到呼伦贝尔地区的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布里亚特蒙古族。从这个意义来说,这不仅是个人作品,也是在呼伦贝尔生活的这些少数民族的珍贵的文化遗产。

  呼伦贝尔市统战部部长孟松林也同样表示,后面的路还很长。未来不仅仅是图片的展览,还要通过这些图片扩大森林狩猎文化的影响,为子孙后代留下珍贵遗产。“这是我们非常期盼的事情,我也希望呼伦贝尔在后续工作方面做得更好。”

  孟松林感慨说,这些照片很珍贵、也很真实,特别是森林狩猎文化在这里体现的非常明显。“去年第一次看到时非常震惊。我们在呼伦贝尔做展出,把资料带到敖鲁古雅,当地的老人们在图片中找到了自己的亲属和朋友。有些90多岁的老人在照片中找到了2岁的自己。”

  额尔很巴雅尔也向记者表示,搜集整理内蒙古三少民族早期影像资料工作已经成为了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承担的“西部提升计划”的重要实施内容。内蒙古大学不仅会保存好、利用好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通过资源共享,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同时会借助这次影像资料回归机会,汇聚更多国内外著名学者,充分挖掘和利用资源优势,整合科研力量,推动内蒙古大学人类学、民族学以及相关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水平,积极开展更多学科间的合作,争取更广泛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进一步拓展多方未来的研究、交流合作与对话。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合作性研究。我们博物馆也非常希望参与进来。”当日上午,“河星守望驯鹿:内蒙古与西伯利亚鄂温克、鄂伦春历史影像展(中国展区)”同在此间启幕,俄罗斯科学院人类学民族学博物馆带来了俄罗斯著名人类学家谢尔盖·史禄国与妻子伊丽莎白·史禄国于1912年至1917年间在中国内蒙古与俄罗斯西伯利亚等地拍摄的照片。该馆Vladimir Davydov博士表示:“这是一百年前拍摄的,从来没有公开过,这对少数民族研究、跨境研究都是非常珍贵的资料。”

  “我建议做更多的比较研究、更多的田野调查,尽快找到这些图片背后的故事。如果再不去寻找,再过几年,知道这些历史的人就要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多年致力于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内蒙古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主任敖其教授告诉记者,从图片的角度来讲,这些影像资料确实非常珍贵,因为在20世纪上半叶,对中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进行研究的中国学者确实不多,可以说甚少。囿于设备等硬件匮乏,相关的影像、图片资料更是不多。国外学者对北方少数民族、呼伦贝尔地区的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蒙古族的文化资料的保存,对后人非常重要。

  “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照片背后的故事,我们要与当地居民合作,挖掘照片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历史内涵。”Vladimir Davydov也发出同样的呼吁。

  “望与各位共勉。望共同参与到研究中。”Uradyn?Bulag呼吁说,照片已经公开,国际上会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这一领域,同时也希望内蒙古当地的学者赶紧动起来。“我们最近还在剑桥大学发现了相关的日记和手稿,对图片解释有非常高的价值。同样期待未来能有进一步的推动。”(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