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鲁迅日记》中屡屡出现鲁迅外出吃冰消暑的记录

2015年09月23日 09:50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 

  在《鲁迅日记》中,1929年的夏天似乎特别酷热难耐,从当年6月到8月,屡屡出现鲁迅外出吃冰消暑的记录。如“6月15日,夜同方仁,广平出街饮冰酪”,“6月26日,途经北冰洋冰店饮刨冰而归”,“7月19日,同雪峰、柔石、真吾、贤桢及广平出街饮冰”,“7月25日,在北冰洋冰店饮刨冰而归”,“8月2日,归途饮冰”。

  将多次出门吃冰消暑之事也记入日记,这在鲁迅1929年之前的日记中是没有的。这一方面说明,1929年的夏天确实热不可耐,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的冷饮冰品的确让鲁迅很感兴趣。冰酪与刨冰,这两种消暑冰品,在向以严苛著称的鲁迅笔下,留下了记录,实在是颇为难得的。

  单单听“冰酪”之名,会联想到这大约是类似冰淇淋的冰品,其中掺入乳制品较多,奶味较重,口感细腻。但鲁迅在日记中不将其记为“冰淇淋”或者“冰激凌”的名目,恐怕还是别有所指的。因为查阅同时代文人日记中,1930年代左右的身居北平的胡适,任教南京的吴梅等,他们的日记中都出现过吃“冰淇淋”或者“冰激凌”的记录,应当说,冰淇淋这样的冰品,对于当时诸如上海、北平、南京这样的大都会而言,早已流行,并不陌生。鲁迅笔下的“冰酪”,应当是区别于“冰淇淋”另一种冰品。

  实际上,民国时代的冰酪,可能仍是一种刨冰。就拿曾在北平流行过的“雪花酪”来说,有的地方就径直称为“刨冰”。其做法是用带手摇钻的刨床,把冰块卡在圆盘上的卡头上,圆盘上有口子,口子上有长片的刨刀,用手一摇,冰被削成碎花,如同雪花一样,散落在下面的盘子里或小碗里,再在上面浇一些各色的调味汁。调味汁品种繁多,有各类水果汁、糖浆、乳浆,当然,也可能代之各类廉价的色素、香精、糖精勾调的浆汁,这完全是因人而异、丰俭由人的。鲁迅时在上海,个人收入不菲,估计所入的乃是较为讲究的冷饮店,一杯加乳浆的刨冰,他称之为“冰酪”,可能也会勾起他早在寓居北平时的回忆罢。

  刨冰,不但是鲁迅颇为青睐的消暑冰品,即使今日,我们对它,也相当熟悉与喜爱。顾名思义,刨冰就是将冰块作为材料,像刨木料那样,刨成冰屑、冰碴、冰沙等极微小的冰粒。之后,将其混合果汁或乳浆,用吸管来吃,感觉像是喝饮料(所以鲁迅称之为“饮冰”),但口感极丰富,微小的冰粒在既融非融之间,给酷暑中的人们带来极大的享受。

  刨冰在中国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唐宋时代。特别是在宋代,皇家和民间都有大量的冰雪从冰窖中拿出来供给使用,民间的冰雪买卖更是活跃,这当然就促进了冰食的发展和普及。唐宋人把冰雪直接入口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冰雪化成的凉水,即冷饮,一种是敲成小块的冰块或未化的雪,这就是冰食了,也就相当于今天的刨冰。在宋代,用冰雪制成的冷饮相当普遍,根本不是什么稀罕物,至少在京城中是如此。在《宋史-礼志》中规定,“仆射、御史大夫、中丞、节度、留后、观察、内客省使、权知开封府”,这一级别的重臣,四时八节,皇帝都要有些特别的赏赐;其中,伏日这一天,要赏赐“蜜沙冰”。推测起来,“蜜沙冰”,就是浇上蜜、放上豆沙的冰,也就是刨冰。此外,更有一种“乳糖真雪”,将碎冰之上撒上炼乳,简直就是古典版“冰淇淋”。

  显而易见,1929年的上海之夏,鲁迅是相当青睐“刨冰”这种中国古已有之的传统冰品的,他曾多次与亲友们一道,在酷暑中饮冰消乏,其乐融融。虽然因工作繁忙,鲁迅未能将这舌尖上的美意付诸更多的笔墨,却仍在日记中留下了蛛丝马迹;80年后的读者们只要细心品味,不难从中觅获清凉。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