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八路军在黄崖洞建兵工厂 遭汉奸告密日军来袭(图)

2015年09月29日 14:01 来源:太原晚报 参与互动 

烟雨中的黄崖洞更显其险峻巍峨

  雨忽大忽小,沿山路走了一个多小时,路变得狭窄起来。透过山间的雨雾,远处隐约有一所石头砌起的屋子,向导说,那就是彭娇娥住的地方。

  "我家20多口人都死在日本鬼子手里了,尸体也没抢回来,死得人太多了,不知道哪个是。现在就剩下我一个人,我守在这里等他们回来,等我父亲回来……"77岁的彭娇娥一边剥着核桃皮一边用袖口抹了一抹眼泪,她的手被核桃皮染成了紫黑色,雨水顺着手指尖滴在地上。

  兵工厂、机器、枪炮,已被时间冲刷得残缺不全,惟有这空荡荡的山谷和苦等亲人回家的老人越来越清晰。

  大山起兵工

  1939年7月,日军入侵榆社,位于榆社县韩庄村的八路军总部修械所受到威胁,考虑搬迁。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受命选址,当他来到黎城大山深处时,发现黄崖洞附近的山区,地形险要而隐蔽,山上有天然巨洞,山下有万丈深沟,易守难攻,能打能藏,是战时兵工厂的理想之所。

  不久,八路军总部批准了黄崖洞兵工厂的建设计划,寂静的大山变得喧嚣起来。岩石砌墙,石片做顶,肩抗人抬,人喊马嘶。

  “我爷爷跟我说过,当年的锅炉、车床、发电机这些机器都是从榆社拉过来的,那时候也没有车,全靠人和骡子拉,机器下面垫上木头,一点一点往山上挪,可费劲儿了。为了不让敌人发现,八路军都是白天休息,晚上行动。”黎城县上赤峪村村民栗乃贤的爷爷曾在山上干过活,他曾向栗乃贤描述过当年的情形。

  大约半年之后,兵工厂的厂房建起来了,动力机工、钳工、木工、锻工、组装等5个工部也慢慢走上正轨,开始生产武器。

  “那时候山里可热闹了,汽笛一响,人们就开始进厂上班,生产武器的都是八路军,村民只是干点粗活儿。我们村有给垒过墙的,还有背过弹药的,我爷爷背过铁轨,武器都是黑夜运输,白天不让运。”栗乃贤说。

  代号“工兵营”

  由于黄崖洞兵工厂的独特地理条件,工厂全部建成后,成为当时八路军主要的武器生产基地。当时是八路军总部军工一所,又称水窑兵工厂,为保密起见,其代号称为“工兵营”。

  “兵工厂初期仿制了一些步枪,后来自己研制了在当时比较先进的‘八一’式马步枪,1940年又开始研制五零迫击炮和炮弹,1941年就开始生产了,五零迫击炮是八路军威力比较大的一种装备。所以,从1941年以后,黄崖洞兵工厂基本上就以生产炮和炮弹为主了。抗日战争期间,黄崖洞兵工厂先后制造出10多种武器,年产量可装备16个团,是当时八路军最大的兵工厂。”黄崖洞镇人大主席郭力标说。

  黄崖洞兵工厂建设初期,由于八路军的生产条件和技术条件比较落后,工厂的技师和老工人根据实际情况,对当时的“汉阳造”进行了改进,于1940年研制成功7.9毫米步枪,并生产了1000多支以支援前线。随着抗日战争的深入,八路军在敌后广泛地开展了山地战和游击战,为了适应这种战争形式,黄崖洞兵工厂开始研制新的武器。

  “厂里的刘贵福以前在阎锡山开办的太原兵工厂等地干过十多年的造枪工人,对枪械制造极为熟悉。他接到这个任务后,带领工人根据要求进行了全新设计,并不断研究改进。1940年7月底,新的步枪研制成功了,口径还是7.9毫米,但重量比以前的步枪轻了,体积也小了,射击精度却大大提高了。8月1日,黄崖洞兵工厂进行了实弹射击实验,得到了八路军总部的肯定。于是,这种步枪被命名为‘八一’式马步枪。”郭力标说。

  由于“八一”式马步枪的成功,从1940年8月到1941年11月,黄崖洞兵工厂开始大量生产步枪,据统计,当时共生产了大约3000多支,实战效果良好,很受战士们的欢迎。

  浴血黄崖洞

  由于汉奸的告密,黄崖洞兵工厂的发展情况被日军得知。1941年11月,日军第36师团及津田独立混成第4旅团共5000多人分兵数路,直逼黎城、辽县一线,企图攻下黄崖洞兵工厂。

  “你看,上面那是八路军当年修的防御工事,河旁边还有一个,这两个工事形成一个火力交叉点。再往前,那里就是八路军布的地雷阵,鬼子攻进来以后,被炸死不少,就不敢再往前走了。然后就用重炮、山炮、迫击炮炸,想引爆地雷。炮轰完了,又赶上来100多只羊,羊在前面,步兵在后面,最后是骑兵,但八路军还有一种大踏雷,只有人或者马踏上去才会响,羊踏上响不了。走在前面的羊只踩响了几个绊雷,后面的日军一上去,大踏雷就响了,他们还没来得及躲,天上的‘飞雷’也落下来了,就这一次地雷战,炸死200多日军。”郭力标说。

  最激烈的战斗出现在水窑口,日军强攻4天,伤亡近千,只前进了几百米。日军指挥官要求改变战法,不仅加强了兵力,还使用了更强大的火力,甚至火焰喷射器和燃烧弹都用上了。战斗中,水窑口阵地上地烈焰奔腾,烟雾弥漫,八路军特务团八连八班长王振喜在烈火的包围中,带领战士冲出工事,和日军展开肉搏,直至牺牲。战士温德胜,拉开最后一颗手手榴弹的保险,冲向日军,与敌人同归于尽。

  “这次战斗,八路军特务团以不足一个团的兵力和几千名日军打了8个昼夜,以伤亡166人的代价,歼灭日军1000余人,兵工厂设备几乎没有损失,在国内外战争史上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奇迹。”

  孤独的守候

  不甘心失败的日军在山里的村庄里对手无寸铁的村民进行了屠杀,彭娇娥的家人就在这次屠杀中罹难的。

  日军进入山里后,在老村中发现彭娇娥的家人,“我爷爷叫彭清理,当时是给兵工厂征集和保管钱粮,日本人问他机器埋在哪儿,他不说,日本人就当着他的面把我家20多口杀了,有的是枪打死的,有的是刺刀刺死的,被子弹打死,还有个吃奶的小孩被日本人撕成两半,真是惨不忍睹。最后我爷爷被推下悬崖,有棵树把他挡住,才没有摔死。”彭娇娥边抹眼泪边说。

  彭娇娥的父亲彭保后来离家参加了抗日战争,一直杳无音讯,直到上世纪八十年,民政局把一张“革命烈士证明书”送到她手中,她才知道,自己苦等的父亲已经牺牲了。

  彭娇娥有四个孩子,老伴过世后,孩子们搬到山下成家立业,而她不愿离开这里。“我从小生活在这儿,我家人都被日本人杀了,我就在这儿等我父亲回来。”老人倔强地说。

  山雨淅淅沥沥,烈士的墓碑安静地屹立在雨里,还有那所孤独的小石屋,承载着老人希望,悄无声息地守候在山里。

  (长治日报社及黄崖洞镇政府对本文的采写提供了大力支持,在此特别表示感谢。)  本报记者 薄鸿   本版摄影 韩双喜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