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虚假的文学话题对文学并无好处

2015年10月08日 11:22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参与互动 

  瑞典最负盛名的文化品牌当然是诺贝尔奖无疑了。其中,又尤以文学奖最受人瞩目。其他诸奖如物理、化学、生物乃至经济学都有一定的进入门槛,唯有文学,但凡是一个识字的人都可能会关注——当然,这是中国的情况。

  在世界上别的国家,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在内的各种颁奖都不会有太多的人留意,这些国家或者已经进入所谓的“分众社会”——人们知道自己应该关注什么,或者他们已经实践着“活在当下”的哲学教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目标和兴趣方向——而不是“生活在别处”。

  但炽热的好奇心以及好热闹的群体习惯不一定全无可取。正是因为有这样雄厚的人力资源,这么特殊的文化土壤,我们才会收获各种各样的五光十色的有时候甚至是很好玩的文化现象。

  譬如跟诺贝尔文学奖有关的,其中一种就是有关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今年疯传过的是方方、王安忆、北岛、苏通、贾平凹、阎连科等人获得提名,所谓“等人”指的是章诒和、张一一、张悦然,如果说前面那几位作家获奖多多少少还有点靠谱,因为他们确实是作家并且有作品,后面这几位暂时基本看不出来有这种可能性。

  粗粗看起来,编造中国诺奖提名名单的人缺乏常识,因为,莫言2012年刚刚获奖,中国作家最近若干年获奖的概率几乎等于零,甚至连进入名单的作家本人也提醒大家不要把这个提名当回事;而且,所谓提名名单,只有最后的五六个进入诺奖评委视野的那个名单才有意义,而这个名单其实是不被外人知道的;至于由各国有资格提名的个人和机构推荐的人选,在他们进入小范围之前,说他们是“打酱油的”并不为过……

  有鉴于此,中国作协或者文联主席一口气推荐十多个人候选诺奖,断然没有可能。但是,如此漏洞百出的虚假消息为什么仍然会流传呢?

  原因之一跟书商有关系,因为普通读者未必知道诺奖的产生机制,所以,当他们听说某某作家获得诺奖提名,眼睛可以为之一亮,说不定就去买几本回家拜读或者收藏,这种旨在卖书的营销策略,虽然有违商业道德,但因为涉及的对象是书,大家可能也就“呵呵”一笑了之。

  原因之二跟媒体有关,媒体也乐得利用一把这个虚假消息以吸引读者的眼球,多多少少,提名也算是一种荣誉,否则获得提名为什么不是另外一些人呢?

  原因之三则是有关方面维持诺奖关注热度的一种“合力”,并借此暗示中国文学是国际文坛的重要“生力军”——这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一种有些策略意味的套话。这些套话一直作为关注文学、进入文学的一种激励机制在发挥作用……

  明乎此,我们不难做出简单的判断:制造外部性的、虚假的文学话题,对于真正的文学创作和繁荣,没什么好处。当泡沫消退,我们收获的可能只是一片狼藉。(王绍培)

【编辑:耿庆源】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