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古匾艺人独守愈老渐新的手工制匾技艺(图)

2015年10月21日 15:2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古匾艺人独守愈老渐新的手工制匾技艺(图)
    图为许建康和他的作品。每制作成功一幅匾额,许建康都很有成就感,老祖宗留下的技艺能被越来越多的人欣赏他觉得很欣慰。 刘理政 摄

  中新网南阳10月21日电(韩章云 刘理政)今年75岁的许建康已经是家族第五代手工古匾(又称匾额)的传人,从明代末期开始,由这个家族制作的传统手工匾额已经是河南省镇平县周边商铺和老百姓家中必备的文化符号。“古匾是中国传统的工艺,不仅使用上经久不坏,更是主人的一种文化品位。好在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商铺和个人重视,这门老手艺也焕发了生机。”21日,许建康受访时如是说。

  从今年年初开始,许建康的创作室“蕴雅轩”已经为顾客制作了13块古匾,而2014年全年他只制作了9块,逐年渐增的数字让许建康欣喜不已。“现在国家大力提倡传承、弘扬传统文化,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古匾的文化分量。它昭示着主人的理想、成就和抱负,是传统文化的精髓。”许建康告诉记者,正是这样良好的文化氛围,即使面临着电脑喷绘、机械刻制的冲击,精雕细凿的手工古匾仍被越来越多的人重新接受。

  中国古匾艺术源于商周,始于秦汉,成熟于唐宋,兴盛于明清。而许建康的祖上因在清光绪年间给一位员外雕刻制作“四世同堂”的匾额而远近闻名。新中国成立后,匾额生意逐渐下滑,许建康的父亲也并没有打算让儿子子承父业,靠制作古匾谋生。

  “虽然没刻意学习制作古匾,但是从小我就在爷爷、父亲做古匾的时候打下手,给他们帮忙,制匾程序、工艺我都知道。因为家里的传统,我爱好书法,现在也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在1969年从部队退役后,许建康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古匾的欣赏、选材雕刻和素材整理。直至1991年为镇平县制作“人民公园”的匾额,许建康开始着手制作古匾。

  许建康告诉记者,古匾选材上以30年以上树龄的桐木最佳,但是木材需要放在室外经受住三夏三冬酷暑和严寒的考验才能使用。然后根据匾额将要挂的位置设计匾额大小、字体间距以及字形。匾额设计好后就要一刀刀雕刻,深不得浅不得,因为匾额的气势和韵味都是由制作人的雕功体现出来的。

  雕刻任务完成后,先用三遍清漆浸渍,放干后再用批灰打磨,整理后再喷三遍底漆以增加底板的硬度,然后根据匾额所挂场合着色。最让许建康感到骄傲的是,在挂匾的时候他依旧传承老法用竹钉进行固定。“古代挂匾都是用竹钉,因为不容易松动变形。”

  许建康制作一块古匾大概需要半个月的时间,他很自信自己做好的匾额能用上百年不会变形。“这都是老法,老祖宗都是这么制匾的。现在的机械雕刻的匾没啥韵味,尤其是古建筑、园林、寺庙这些中国传统的建筑上,要是挂个电脑喷绘的匾就太不伦不类了。”许建康告诉记者,每到景区游览,他都会仔细研究建筑上的匾额、对联,向制匾前辈们学习。

  如今,许建康的古匾作品遍布北京、山东、湖北、陕西、四川等地的楼堂、园林、旅游景区和名山大川。其中,为少林寺主持释永信自题自刻的“方丈”匾额,为中国书协主席张海题“心诺会”、中国书协副主席贾平凹题“痴艺轩”等匾额作品深受肯定。

  “能给名人刻匾的确是一种荣耀,但更让我欣慰的是普通老百姓对手工古匾的认可。现在很多家庭在给老人过寿的时候会请我刻一个“四世同堂”、“积善之家”“勤俭”等充满正能量的匾额挂在家里,这也是=一种家风传承,营造出和谐的家庭氛围,这就是古匾的新生时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