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文化“复兴”古城泉州:泉州城市格局将出现跃变

2015年11月08日 10:3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泉州11月8日电 题:文化“复兴”古城泉州

  作者 林春茵

  “两代人的陈家班木偶戏都从这个老房子出来,我在这里守‘根’,他们在外面开枝散叶。”87岁的提线木偶老艺人陈清波坐在福建泉州古城青龙巷的老宅里,向中新社记者娓娓道来他的从艺生涯。

  青龙巷相传在宋代就是外国商贾兑换货币和聚居之地,是泉州古城最早的金融街。陈清波家这座三进红砖古厝,石条铺地,燕尾飞檐,已有上百年历史。

  “9岁我就随父亲在这里练提线功夫,不听话时被竹鞭子打手,现在还痛。”沉浸在难忘的旧时日子里,陈清波庆幸古巷“没有动”,也庆幸古城里“看戏的传统还在。”

  1951年,陈清波和好友谢祯祥创办了泉州木偶工作组。后来据此而成立的泉州木偶剧团,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献演,直接推动了泉州提线木偶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项目”的进程。

  老艺人忆古的同时,占地上万平方米的泉州木偶剧院新建剧场正热闹上演新编折子戏,为即将开幕的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预热。还有来自欧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的9个外国木偶剧团,来自克罗地亚、加拿大、韩国的木偶专家观摩团,也集聚古城,同台竞技。

  并存于泉州人日常生活里的木偶戏,以及有八百年历史的南音、高甲戏,历久弥新。此次亚洲艺术节上,这些泉州元素将绽放异彩,呈现泉州作为“东亚文化之都”的深厚底蕴。

  青龙巷往西行,是历史文化街区西街,曾见证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第一港的繁华。西街宋宅116号的庭院里,记者看到建筑工正在用古法调浆砌墙,力求保存原有的“海丝”风情。

  由政府购买或出资、业主出让使用权,或业主出资,西街片区这一历史文化街区也在进行一场“留住乡愁”的修缮整治。

  自当选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后,泉州当地推进文化复兴古城计划。日前出台的《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建设发展规划(2015-2020年)》更明确以古城、新区、古港三大核心工程领衔,带动全域文化联动提升。

  “未来这里会建成泉州的‘城市会客厅’和市民的文化、精神家园,各方来客可以在这里体验中国传统城市生活。”泉州市委宣传部部长陈宗庆在西街对中新社记者说。

  7日晚,“城市会客厅”雏形初现的西街大麦仓在一场光影盛宴中开启“魅力文都”系列活动。借欧亚城际互动艺术装置,比利时蒙斯在万里之外与泉州亲密“握手”,见证亚洲艺术的盛会。

  比利时蒙斯、德国鲁尔区、法国马赛三个欧洲文化之都,以及中国泉州和青岛、日本横滨和新潟、韩国光州和清州6个东亚文化之都,更是在袅袅茶香南音中展开欧亚文化之都家庭的首次聚会。

  “在‘文化之都’的视野下,泉州城市格局将出现跃变,也将以‘文化之都+海丝’的叠加模式,与世界对话,以文化兴业,以文化塑城。”陈宗庆说。

  文化之都的嬗变,在出租车司机晏有清眼里,是“老的东西都还在,更热闹、更干净、更好住了。”

  随着亚洲艺术节的开启,泉州丰泽区实验幼儿园教师龚晓燕带领孩子们,为踏海而来的远方客人演绎高甲戏和惠安女的美。龚晓燕说,随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孩子们都喜欢上了高甲戏媒婆的丑角,知道这是美的”。

  “泉州更有动感了。”龚晓燕感叹,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开发,让古城泉州焕发出新的活力与魅力。(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