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新发现汉代石门障证《清史稿》古稒阳道记载有误

2015年11月10日 16: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呼和浩特11月10日电 (记者 李爱平)“《清史稿》对于‘古稒阳道’的记载,不但位置有误,而且其名称属于‘新发明’,缺乏历史依据。”10日,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文平,通过新近发现的汉代石门障等多处古边塞遗址证实了这一事实。

  关于石门障,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西汉五原郡下辖16县,其中稒阳县同时为五原郡东都都尉治所。《汉书·地理志》“五原郡”条“稒阳”下注曰:“北出石门障得光禄城,又西北得支就城,又西北得头曼城,又西北得虖河城,又西得宿虏城。”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亦提到了石门障,认为石门障位于石门山中。石门水穿山而过,在西汉临沃县、稒阳县之间注入黄河。

  对于石门障地理位置的注解,见于《清史稿·地理志》。在“山西”条“五原直隶厅”下书曰:“有鄂博口,古稒阳道。”鄂博口为今包头市市区北面、沟通阴山南北的昆都仑沟沟口,古稒阳道指石门障及其西北五城组成的一条古驿道。

  今人对石门障的研究,一般将《清史稿》的记载作为信史,首先将石门障定位于昆都仑沟一带,然后将出昆都仑沟之北的一些汉代城障遗址推测为出石门障五城。

  但事实并非如此。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项目组组长的张文平,通过多年的实地踏查,在同样位于包头的五当沟中,最终发现了与《清史稿》记载相反的答案。

  调查组在确定了西汉五原郡临沃县、稒阳县二县城的旧址之后,将石门水流向黄河所经山口的问题加以破解指出:今天在包头市东河区古城湾古城(临沃县县治)与土默特右旗大城西古城(稒阳县县治)之间,有五当沟流水注入黄河,因此,五当沟才是《水经注》记载的石门水。

  调查组向北穿越过石门下山,到达一个名为“古城塔”的小山村发现:从石门沟经石门到达古城塔村,是穿越五当沟的一条便捷之道,虽然古道仅能通行人马、骆驼,但仍是阴山中部一条重要的翻山通道,民国时期被称为“驼道”。

  调查组在对石门附近以及五当沟的详细调查中,发现了建于汉代的烽燧城障遗址群--“石门塞”,包括有:烽燧5座、障城3座、当路塞长城墙体2段、遗址1处。调查组认为,这些古迹与石门开凿、石门塞均有关系。其中,位于古城塔村之中的已消失古城,应是汉代的石门塞的中心所在--石门障,相关考古发掘工作将继续在这里开展。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副局长王大方认为,内蒙古长城资源调查队,结合《汉书、地理志》和《水经注》的研究,发现了五当沟的石门遗址及多处汉代古边塞遗址,是中国汉代西北地理考古的重要新成果,为解决长期被历史地理学、考古学、历史学界所关注的阴山石门障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文物考古与历史学研究证据。(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