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朋友圈疯转屠呦呦致辞系伪作 与实际内容大相径庭

2015年12月15日 09:18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 

  12月10日,2015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中国科学家屠呦呦领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2日晚,一篇“致辞”题为“感谢青蒿,感谢四个人”文章在朋友圈刷屏。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屠呦呦在瑞典期间获奖演讲实为《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与网络刷屏的这一篇内容大相径庭。继莫言诺奖演讲《讲故事的人》入选初中语文教材后,更有外界猜测科学家屠呦呦演讲稿能否也会被纳入中学教材,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研究员蔡可昨日回应北青报记者,“原稿术语多,不太适合纳入到中小学教材。”

  网传多版本的屠呦呦诺奖“致辞”

  12月10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登上诺贝尔奖领奖台引发国内媒体及公众关注。近日,一篇名为《感谢青蒿,感谢四个人》屠呦呦获奖致辞再次赢得社交网络和微信朋友圈里刷屏,人们纷纷点赞转发。在这篇近2000字的诺奖“致辞”里,作者用极富抒情性的语言,以屠呦呦的第一人称讲述了自己的生平;以一连串的排比句描述了屠呦呦的品格;稿子还重点感谢了四个人——屠呦呦的父亲、重视中医的毛泽东,遇到困境时给她启发的“葛洪先生”,还有“一群数以百万的非洲人”。文末作者以散文诗形式对青蒿“致敬”:“一岁一枯荣的青蒿,生,就生出希望;死,就死出价值。”此文在12月12日晚一经发出,迅速在不同微信公众号上赢得十万的阅读量。

  而另一段屠呦呦领取诺贝尔奖后的百余字简短发言同样也在社交网络上蔓延:“……用人情做出来的朋友只是暂时的,用人格吸引来的朋友才是长久的。所以,丰富自己比取悦他人更有力量。”有网友称其满满的“心灵鸡汤”感,被认为是屠呦呦的“人生感悟”,也有网友吐槽说,“发言这么短,语气也不像出自84岁高龄老人之口,很假啊!”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有的门户网站和微信号在转载《感谢青蒿,感谢四个人》时在题目后标明为“民间版”。

  网传诺奖“致辞”与真实版本大相径庭

  网络流传的或长或短“致辞”版本究竟有何玄机?北青报记者梳理后发现,屠呦呦在接受瑞典国王颁奖后,并未发表任何获奖感言或致辞。诺奖周期间,她只在公开场合做过两次讲话:一次是媒体见面会,一次是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演讲。而这两次发言内容与网传的诺奖“致辞”大相径庭,《感谢青蒿,感谢四个人》实为“张冠李戴”。

  新华社12月6日电文称,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当天出席了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举办的新闻发布会,讲述起青蒿素是如何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并救治病人的,呼吁共同努力、更加关注抗击疟疾问题。而在北京时间12月7日晚8时,屠呦呦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演讲,她的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也就是说,那篇文采斐然的《感谢青蒿,感谢四个人》网文,并非出自屠呦呦。

  《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的演讲中,屠呦呦开场便说“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学院讲演,我报告的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演讲详细回顾了青蒿素发明的过程,并点名感谢了协作单位:“感谢全国523项目单位的通力协作,包括山东省中药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广州中医药大学以及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屠呦呦的演讲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做结,并“请各位有机会时更上一层楼,去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发现蕴涵于传统中医药中的宝藏!”

  外界猜测屠呦呦演讲能否入中学教材

  近日,有媒体谈及屠呦呦获奖和青蒿素,认为这一个可以从语文、生物、化学、历史、思品等多个学科进行跨学科研究的新课题,甚至称“有教材专家推荐其诺奖演讲进入中学语文教材”。

  其实,诺奖演讲稿进入中学语文教材的做法,已不新鲜。就在今年2月,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该社的18本语文教材已全部送审,今年9月全国将迎来中小学语文教材“大换血”。莫言在2012年诺贝尔奖致辞《讲故事的人》也成为该社的初中课本新选文。“选文的标准是既要秉承真语文的理念,还一定要符合当下流行的标准。”王旭明当时说道。

  带着诺奖演讲词能否入教材的疑问,北青报记者采访了教育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研究员蔡可。蔡可表示,“原稿术语多,不太合适”。他还解释称屠的演讲稿源于在科技界演讲的公开场合,文章使用的术语太多,这会影响学生们对内容的理解。至于那篇朋友圈风传的《感谢青蒿,感谢四个人》,蔡可表示,“这不过是网友仿作罢了”。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总主编、北大中文系教授温儒敏也曾明确讲到中学语文教材的原则,语文课本不只是美文汇编。“教材编写是系统工程,不能仅根据经验和感觉,应讲科学性。”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教材编写工作流程大致为拟定大纲、编选课文、编辑设计,其过程严谨而复杂,北师大出版社负责教材编写的一位老师表示,“编写教材大纲,包括选文和结构的设想,其间反复召开各种专题研讨,征求一线教师意见,最后将大纲提交教育部组织的审查组审查。总之,选什么样的文章,绝对不是短时间就能决定的事儿。”

  文/本报记者 刘旭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